分享有趣概念的第002天——“内卷化效应”。
最近网络上“内卷”这个词火的不要不要的,但很少有人知道它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呢?好吧,答案在文尾揭晓,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是“内卷”。
内卷化,又称为“内向演化”。是指无实质意义的消耗和竞争,以及没有发展的增长现象。
我们来分析下这个定义,摘出最关键的部分:无实质意义的消耗、竞争和增长。好吧,还是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三个字:'无用功'。
用目前很多互联网公司很流行的996和加班文化来说明一下。假设叮当同学在某互联网公司上班,他很有上进心,在公司并没有强制要求的情况下,总是主动加班。叮当同学这样做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希望相对于部门其他同事而言,自己能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当然顺便给领导留下好印象,以便增加升职加薪的机会)。一开始,只有他主动加班,确实给领导留下了好印象。不过,好景不长,部门其他同事很快就反映过来了,为了不掉队(没有人是傻子),也紧跟叮当同学的步伐,都主动加起班来了。
这下可好了,糟糕的情况出现了。因为部门所有人都主动加班,公司和领导决策谁升职谁加薪就不再考虑这一条了,一切都回到了原点。部门所有同事的加班行为相对于他们自己而言,成了无实质意义的消耗和竞争,成了无用功。这就是典型的“内卷”。
当然,他们这样做的结果对公司这个整体而言,是有益的。毕竟,整体的反脆弱性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个体的脆弱性。就如同我们人体自身,如果没有每个衰败的老细胞的死亡,就不会有健壮的新细胞为我们服务,细胞个体的不断“内卷”让人这个整体不断获益。
因此,对于个体而言,内卷化——更多指代其学习、工作与生活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与成本,却并不能相应地获得更多回报的“无用功”状态(无论体现在考生之间的升学竞争当中,还是体现在各行各业内正在日趋普遍化的“996”工作模式当中)。
好了,我们回到开头的问题,内卷这个词到底是怎么火起来的?
一开始,内卷这个词只是在高校里面流传使用,多用于大学生之间因激烈的非理性竞争而相互调侃或自嘲。但在2020年的下半年,有几张图刷爆了整个网络,有人骑在自行车上看书,有人边骑车边用电脑,有人床上铺满了一摞摞书…边骑车边用电脑的这位清华大学同学就被网友称作是“学堂路车神”或是“卷王”。之后“内卷”这个词也顺利从大学生群体中“出圈”,各行各业内部的无实质意义的消耗和竞争都以“内卷”相称,此后,这个词就流行了起来,火的不要不要的。
最后,我们以中央电视台记者到陕北采访一个放羊的男孩时,曾留下的经典对话来结束吧:
“为什么要放羊?”
“为了卖钱。”
“卖钱做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呢?”
“生孩子。”
“生孩子为什么?”
“放羊。”
哎,好可爱的娃儿哟~喜欢的话点下关注,每天都会分享一个有趣的概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