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就有写作的天赋,这可不是和大家吹嘘,电脑桌第二个抽屉里塞得满满的获奖证书那可是实打实的能力的体现。儿时也曾天真的认为,自己的将来会是一位作家,写得出荡气回肠的战争史诗,也写得出起伏跌宕的情感纠纷。要是诺贝尔文学奖看不上我,至少我还有信心用矛盾文学奖来打底。
但是,高中时代开始受到老师“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影响,就如同“温水煮青蛙”一般,和大家一起随波逐流,弃文从理,后来考上了一所理工科的大学,毕业时居然拿到的是文科的学位,工作以后又开始从事理科方向的事业,并且夹杂着文科层面的各种报告。遇见理科的问题总会不自觉的想拿文科的办法来考虑,碰到文科的事情又琢磨着拿理科的公式来摆平解决。这其中,一会儿文,一会儿理,减不断,理还乱。整的自己似文非文,似理非理,结果,文不成,理不就,感觉自己什么都没学到,什么都没做好。
从小get的写作天赋荡然无存。一直延续的看书习惯忽然间也消失的无影无踪。一切就好像重来没发生过,除了那摞积满灰尘的厚厚的一叠证书和奖状在记录着过往。
这段时间我开始有一些焦虑,于是我停下了手头看似非常忙碌的工作,重新审视我的过往。我发现我引以为豪的写作技艺早已经败给了现实各种无意义的工作以及每天不断应酬的饭局,溃不成军。
我开始慌了。不停地买书看书。
终于,我找到一句话:没有什么能一下打垮你,就像没有什么能一下拯救你。这句话是卢思浩先生在他的第三本书《愿有人陪你颠沛流离》中写的一句话。很适合我目前的心境:放弃写作是一个缓慢的,甚至是自己不曾关注的一个过程,但是不管怎么说,现在结果已经成型,要想重新写一篇自己满意 的文章出来,亦必须要慢慢的累积,从量变到质变,厚积薄发。
希望每天的这五百字,可以带我找回以前写作的状态和快乐的时光。更何况,还有99位来自五湖四海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们。
即使是自虐,内心也是快乐的。让我们一起找回文字的力量。
此檄文,与诸君共勉,也请大家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