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休息,观看了电影《搜救》,剧情跌宕起伏,惊心动魄。
内容是很平常的阿德一家四口家庭旅行,却因为儿子乐乐在路边玩耍差点被车撞而发生争执。
挨了批评的乐乐不上车,阿德想给孩子一个教训,没想到几分钟后返回领孩子,却找不到乐乐。
由此发展到8岁的孩童乐乐在东北的森林中走失,警方和救援队展开了拉网式的搜救行动。时间在流逝,孩子一直踪影全无……
随着剧情发展,出现了暴脾气的警察,标准的东北人性格,直爽热情,遇上焦急万分的阿德,必然在争吵中显真情。
继而出现好事之人,把乐乐失踪之事发到网上,不但没有找到孩子,却召来了更多的记者。随着网上信息发酵,好事之人质疑是不是父亲故意把孩子弄丢的?
社会之大无奇不有。乐乐的失踪又引出了网络诈骗,阿德拿着十万元着急换回儿子。殊不知是坑蒙拐骗的社会团伙。尽管如此,阿德在挨打中极力保护麻袋中的“孩子”。
剧情人物处在极端的环境中,是警察打人还是父亲故意的人为?都将面对生死考验,隐藏在人性中的善恶美丑都暴露了出来。
后来的搜救中出现雪崩,营地上的工作人员死的死,伤的伤。阿德心里是怎样的难受?
看着影片中的阿德,会让人生气。好端端的生活,他为了惩罚调皮的儿子,让儿子在森林小屋中待着,结果孩子走失了。
阿德这个人物有明显的缺点。他冲动易怒,固执己见,不善交流。他的冲动易怒是导致乐乐走失的主要原因。搜救行动中,他的固执己见和不善交流,让他和救援队、警方都发生过冲突。
孩子走失之后,阿德的父爱本能被完整地激发出来。他不顾生命危险,屡次涉险去寻找儿子的踪迹,甚至遭遇雪崩险些送命。但是,只要没有找到儿子,他就没有停歇脚步。
最终,父亲牺牲自己,用生命救出了孩子,却不再醒来。
影片通过塑造阿德这位父亲形象,完成了对父子亲情的凝视。无论何时何地,亲情都割舍不断,并且会促使每一位父亲为了子女而创造出奇迹。
整部电影,不管搜救中有多少人牺牲生命搜救这个孩子,那都是信念和坚持,传承着一代精神:“生命不到最后一刻,决不放弃。”
生命最终会得到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