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7日,就是高考的第一天,单位组织体检,最后一项是心脏彩超检查。原本以为很快就结束了,哪知道检查完医生告诉我,“你有房间隔缺损,趁着现在年轻建议尽早做手术,一定尽快去看心内科和心外科专家”。原来我有心脏病呀,而且还要尽快做手术,之前我一直认为自己心脏很棒的呀!除了三尖瓣有轻微的返流,这是怎么回事,我该做手术吗?体检完后一片迷茫……。这也促成我来简书写作,记录和分享下认识心脏病,手术的过程和这段生活的点点滴滴,和需要的病友以及关爱我的家人朋友们分享。
房间隔缺损简单说来就是左心房和右心房本来是完全隔开的,心房之间的物理间隔上却出现了孔洞,最大的可以达到3厘米左右,那基本就是天花板了。通常是先天性的,如果尺寸在5毫米以下,属于比较小的缺损,可以不用管它,5毫米以上就要考虑用介入封堵了,否则随着年龄的增大,心脏负荷会越来越重,会导致心脏逐步畸形,其他心房和心室受损,一旦有其他感染,也容易诱发心脏的各种疾病,比如心内膜炎,甚至败血症,还有可能导致心梗。
于是遵照医生嘱咐,挂了安贞医院的心内科和心外科的专家号,可能是这段时间北京又出现了一波疫情的原因,挂专家号都相对容易了。没想到昨天上午就挂上了下午的专家号。
给我看病的是安贞医院介入科的马主任,人很nice,他看了结果马上说可以开住院单了,这种情况发现了三岁以上的都需要手术,但是还要看缺损的情况,进一步做个超声检查。他用最简明的话举例说:你看,要封堵缺损好比要封上这个门,现在主要是通过血管介入方式,用封堵伞把门堵上,但是伞能不能待住,还要看门框边上留的宽度够不够,还要看你的肺动脉高压能不能承受住。
《手术两百年》纪录片里说,今天每1000个新生儿中,就有6~8个患先天性心脏病,他们中的大多数需要通过手术矫正畸形。心脏外科是所有外科专业分科中最晚开展的领域,发展到现在只有70年历史。跳动的心脏像一个设计精良的泵,有着最高效率的泵血机制。正常情况下,一个普通成年人的心脏每分钟跳动70次,带动体内的5升血液,在总长9.6万千米的血管中循环。可见心脏在人体中一直是负荷很重的器官。
纪录片里介绍,第一例打开心脏手术在1952年9月2日,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医院的手术室里,一名叫杰奎琳·约翰逊的5岁女孩接受了低温打开心脏的手术。加拿大医生比奇洛做了一系列动物低温麻醉的实验。他发现体温下降时,身体对血液氧气的需求就会减少,从而血流变慢,心脏有可能会出现短暂的停跳。在这个时间内,外科医生可以打开心脏做手术,但是时间最多只有6分钟。当女孩的体温降到28℃时,她的心率由原来的每分钟120次降低到每分钟60次。医生开始打开杰奎琳的胸腔,用5分半钟的时间缝合好她左右心房之间的缺损。11天后,杰奎琳·约翰逊痊愈出院,她的心脏杂音消失了。随访33年后,患者健康状况良好,有了2个孩子,甚至做过木匠的工作。原来心脏外科史上第一例手术原来就是房缺损修补手术,对我的手术更有信心了,只是目前仍然不知道缺损具体情况,比如长在什么位置,还有没有其他问题,今天下午等检查完就都知道了。
得知有心脏病以后对“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个会先来”这句话有更深的感悟了,身体健康最重要,每个人都要好好珍惜当下的每时每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