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争议,特别是武汉无人驾驶出租车“萝卜快跑”的运营情况,成为了众多社会议题的焦点。这背后不仅涉及就业、民生等当下问题,还牵扯到技术发展方向、社会发展方向以及社会保障机制改革等中长期问题。
无人出租车对司机生计的影响
根据相关节目通过对16名司机(10名巡游出租车司机和6名网约车司机)的访谈发现,目前仅有3名司机表示接单量受无人出租车影响,其中一位网约车司机接单量减少约20%,其余司机认为由于无人出租车投放量不到1%,整体影响不大。但他们对未来表示担忧,一旦大规模落地,可能对出租车行业造成致命冲击。
实际上,萝卜快跑在运营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例如,今年6 - 7月在二环内运营时,因技术不成熟造成交通堵塞,屡遭投诉后运营区域撤回二环外。
其运营范围和投放车辆在过去数月不断调整,包括服务范围的扩展、运营时间的调整,以及在不同时段和路段的运营变化。同时,还存在诸如下车点距离目的地不符、高峰时段误停车致拥堵、等车时间长等投诉。
然而,巡游出租车司机的生计堪忧并非完全因无人出租车。目前,巡游出租车司机面临诸多困境,如收入低。以武汉为例,双燃料车月租四千多,新能源车月租五千多,再加上燃料或充电换电成本,每日运营成本约两百元,但工作日流水仅一百多不到两百元。很多司机找不到对班分摊月租,甚至出现退车现象,一些出租车公司已有不少车辆停运。
网约车的低价竞争也严重挤压了巡游出租车的生存空间。出租车收费标准由政府和行业协会制定,而网约车平台可灵活调价,还推出特价吸引乘客。相比之下,同行程出租车价格高于网约车。
为拯救巡游出租车行业,武汉推出了“巡网融合”和财政补贴措施,但效果不佳。网约车司机同样面临生计问题,他们靠超长劳动时间维持生计,甚至有司机因过度劳累去世,两类司机之间还存在矛盾。
平台资本与无人车企的特性
网约车平台与无人驾驶研发企业都是“数字资本”。网约车平台掌握GPS导航、路况数据和派单算法等数字资源,通过每笔订单抽成盈利,抽成比例达26% - 30%。其掠夺性体现在通过低成本扩张劳动力和生产工具实现资本积累,如通过租车公司吸引司机,或允许无证车辆注册派单。
无人车研发企业期望打造“无人化”数字资本,以技术代替劳动力盈利。目前国内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区域运营的多为L3、L4级车辆,萝卜快跑多为L4级全无人出租车。虽然短期内无人出租车运营仍需后台劳动者,但从长远看,其发展趋势是减少劳动力需求。例如百度Apollo规划构建无人车自动运营网络,远程安全员与无人车辆的比例不断降低,这意味着新创造的岗位远少于消失的岗位。
科技进步的不同观点与思考,学术上对技术进步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技术决定论和技术乐观主义。他们认为技术是决定性因素,所有问题可通过技术解决,但这种观点忽略了技术的多样性。当下的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具有单一“巨技术”的特点,可能破坏人与科技的协调发展。
第二种观点对技术进步持批判和谨慎态度,如“技术封建主义”假说指出,科技新贵掌握大量数据和技术致富,而数字平台用户则滑向零工工作,缺乏福利保障。
第三种观点属于科技社会学研究范式,认为技术受社会因素干预,应发展“适当的技术”。历史上有很多例子,如古罗马韦斯帕芗大帝拒绝省力技术以提供就业机会,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人收入在政府干预和工会争取下才得以改善。
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就业问题严峻,无人化技术目前并非大规模落地的适当时机。如果推广,需考虑我国是否能为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失业者提供社会保障。在无人驾驶技术发展过程中,应从人性化角度出发,考虑在哪些领域应用、在何处何时投放以及投放规模等问题,以平衡科技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保障。
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对巡游出租车行业产生了复杂的影响,而我们对待科技进步应更加理性和谨慎,确保技术造福大众而非带来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