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Kevinshao的第104篇原创文章
当有人扎堆的时候,最好的策略是把嘴巴闭得紧紧的。
该装傻的时候不要显得那么聪明,你不说话的时候也没人把你当作哑巴。
如果一定要参与,也尽量少说。
参与的过程中,能忍住不说三种话,瞬间你就变优秀。
01
消极抱怨的话
在公司里,同事很少听到我的抱怨。
一位同事问我:“为什么每天你都能精神饱满的来上班?“
我说:“精神饱满也是一天,萎靡也是一天。与其心情糟糕,不如开心面对吧。”
但是,有些人就是不停的抱怨,在家里抱怨,在公司里抱怨,见到谁都是抱怨,就像祥林嫂一样。
我离他们尽可能远一些,因为负面的情绪会传染,我怕被影响到。
想想看,没有哪一个人是完美的,没有哪一个家庭是完美的,没有哪一家公司是完美的。
因为任何的完美都是相对的,“好”上面还可以“更好”,永远没有止境。
公司请你来,当然是希望你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抱怨这样不好,那样不行的。
工作的悲与喜,可以和家人、以及知心的朋友来分享。你不需要把你的委屈说给任何一个同事听,因为职场并不是交朋友的地方。
有些同事(比如我),听听就好了,然后就把这些话烂在肚子里。
如果遇到不淑的同事,你说的话会被传成什么样子?你不知道。你也无法评估会对你造成什么影响。
真的没什么可以抱怨的。
我确实很少见到优秀的人在抱怨他人。
他们都是人前笑、人后哭,展现出的都是积极主动的层面。
上天给我们的,永远不是最好,也绝对不是最差的。
后天努力的结果也是一样:我们永远不是运气最好的,也不是运气最差的。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这是一句最能宽慰自己的话了。
几乎所有的人都在抱怨的时候,你忍住了,瞬间你就变得优秀。
02
议论他人的话
我老婆和我说过这样一句话:你有什么资格评价他人?
她说的对,我汗颜。
每当我想评价别人的时候,这句话都能让我闭嘴。
有一句很玄乎的话:你对领导的每一句评价,领导都会知道。
我认为这是一句靠谱的话,因为它符合逻辑:
你心底对领导的真实评价,会在和他的日常工作配合中体现出来。领导能够觉察得到。
你说给别人听,而听你说话的人,很难保守秘密,他们会有意或无意,将你说的话传到领导的耳朵里。
在此逻辑的基础上,可以将“领导”扩展为每一个人,就变成这样一句话:
“你对别人的每一句评价,别人都会知道。”
所以,不是天知地知、你知我知,被议论的人也会知道。
你对某一个人的评价,下一秒可能就会传到那个人的耳朵里。
所以,不去参与别人的是与非,不去对任何人做价值判断,不在背后说任何人的闲话---不单单是坏话不说,好话也不在背后说。
职场中,总有些人,喜欢找人探听一些人和事。
遇到这样的场合我躲得远远的,对我而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不能和别人做朋友,也要避免多一个敌人。
“谁人背后不说人,谁人背后不被说”,几乎每个人都在背后议论别人时,你忍住了,一瞬间,立马你就变优秀。
03
主观臆断的话
有一位研发的同事,在会议中发言,他说:“I think…(我想…)”
一个外籍同事马上打断他,告诉他:拿出数据和证据来,研发工作不需要主观臆断的话。
其实,” I think…(我想…)”、”I guess…(我猜…)”这样的开头,可能只是口头禅而已,但听在专业的人的耳朵里,显得非常不专业,特别是对于研发工程师。
这个场景我一直记着。从那以后,我尽可能不在正式场合不用这两个词了。
在特定的场合,在没有十足的证据之前,如果一定要表态,我通常会用“It seems看起来…”、”itsounds 听起来…”这样的字眼。
” Ithink…(我想…)”、”I guess…(我猜…)”的主语是“I (我)”。
“It seems看起来…”、”itsounds 听起来…”的主语是“It (它)”。
你看,主语稍作变换,就从主观变得似乎比较客观了。
一般人不讲究这个,但较真的人,一听,就感觉到你的优秀。
如果没必要表态,或证据不足、心里没底的情况下,我把嘴巴闭得紧紧的。
把说话的机会留给专业的人,在他们解答的时候,也是我学习、梳理知识点的时候。
在职场中,我还发现有三类人不太受欢迎。
第一类人,他们抢话说。
别人还没说完,他就抢过话头,牛头不对马嘴的,说一堆自己想当然的事情。
第二类人,他们是为了说话而说话。
这类人胡说乱说,信口雌黄。最后被证实为错的,牛皮被吹破了,脸面也丢尽了。
第三类人,他们似乎什么都在行。
只要说到一个话题,他们都能立马接上,看起来说得头头是道,实际上是狗屁不通。
这三类人,他们无一例外都以自我为中心,靠自己的主观臆断来表达。
各人有各人的专业,不要想当然的拿自己的业余去叫板别人的专业。
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
看问题只看表面的人,在职场上是没有前途的。
以事实为依据,表述得有条理、逻辑清楚,这样最能显示出你卓越了。
几乎每个人都在说主观臆断的话的时候,你忍住了,瞬间你就变优秀。
---THE END---
声明:文字原创,图片如侵权,敬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