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骑楼翻新,每一次回家都有一个感受,那便是游客变多了。今天我也想来这里走一走,在自己长大的地方漫步。
我先去吃了盘湿炒泡面,它曾是我幼时最爱的美食之一,这么多年了,它一直都在,幸好也一直都在。由于汕头的创文革新,有不少小时候时常关顾的小吃店都不知道迁移到哪儿去了,这也是我回汕头时常惋惜感慨的事情。
老市区的旧街老巷里也有很多骑楼,只不过游客们常常只走马观花了一个小公园及其旁边的骑楼,只去欣赏和关注那些被翻新了的骑楼。如今的小公园已经不像我小时候那般破败,由于街道的修正和骑楼的翻新,外加商业项目的融入,小公园这条街道如今已经变成了一条完完全全的商业街。
我个人挺排斥里面的某些装饰以及一些廉价的外来物,但我很清楚,任何事物的延续都伴随着旧事物的消亡和新事物的诞生。而我今天之所以想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在小公园发现了一群工艺人,那是汕头文化,那是积淀了很多年的传统文化,也是逐渐消逝的技艺。
我第一个拜访的人是风筝制作艺人-陈旺松,人送外号风筝王,几年前刷新了吉尼斯世界纪录最长风筝,还曾制作过载人风筝。我跟陈师傅唠了一会嗑之后,我问他,是什么让你一直坚持下去不停地编织着这些风筝。陈师傅像是回味的停顿了一下,然后说:我对风筝有我自己的领悟,风筝它有它自己的底蕴,你只有积累、沉淀到一定的程度,你才能懂它,才能坚持下去..
随后我拜访的第二个人是大寮嵌瓷艺术的第四代传人-许少雄,在传统的嵌瓷里,一般是给予建筑一些装饰,而许师傅却在传统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新的表现形式,将嵌瓷艺术注入到展示摆件、挂屏等陈设艺术品之中。看着许师傅在把玩这些瓷片的时候,我问他,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的。他笑着回答我:别的小孩小时候在玩玩具,我们家就是玩瓷片..
接下来我来到了“抽纱”这个摊位面前,这位师傅是做设计稿的,十分健谈的一个人,乐于向我介绍这门手艺,跟我讲一些我一窍不通的技法,即便如此,我还是很爱听他讲“抽纱”的工艺。当我问他还有徒弟在做个行业没有时,他苦笑着说:全都改行了,要不是我现在退休了,我也真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下一个是“瓶中画”,这门手艺也是绝了。笔头是弯的,而且在画的时候还是倒着画的,这种逆向思维的手艺挺不可思议的。听这位师傅说这门技艺的基础就是要会画画,然后握笔的基础最快还得习个一年,最后想在瓶中游刃有余至少要两三年。由于这位师傅有点事情,我能聊到的东西不多,不过这门手艺在汕头似乎只此一家,希望它能一直延续下去吧。
最后一个是“潮绣”,是粤绣的主要分支,与苏绣、湘绣、蜀绣并称中国四大名绣。洪师傅的刺绣技艺也是世代相传,我跟这位女师傅聊了蛮久的,聊了小公园近来的发展,工艺人的艰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等等。其实现在已经有挺多针法已经失传了,而在传承的问题上,所幸汕头还有一家抽纱刺绣研究院,具体情况我不清楚,但没有人扶持的话,文化的延续总是困难的。
这次来小公园的时候,本是故地重游,匆匆而过,不料竟邂逅了这些工艺人,在那儿逗留了很久,感慨良多,若汕头是依靠这些文化和密集的骑楼区的建筑样式及风格来吸引外来人,那该多好。如果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一直存在并支撑着这条街,那这条街就不再是普普通通的商业街了,而是一条聚集着我们潮汕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
工艺人仅凭自己是很难将这些文化延续下去的,希望他们在传承和支撑的同时,也会有人在背后支撑着他们。那么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汕头的特色将不单单只有广为人知的美食文化和建筑形式,还有那些积淀了上千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