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最近一周的时间,断断续续的终于读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而其实细节已然记得很少,更大收获可能来自于一点一点帮我重新构建对世界的认识。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博文强识,之前认知里的通史可能更像是编年史类型,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基于时间顺序铺列开来,如果不是为了查某某电影、某某小说的历史背景,都懒得翻阅。这本书有意思的地方在于,作者搭框架,填细节(比如社会背景下的案例、史料),着眼于全局,每一段历史如星点片段,却串成一部完整的历史大戏。
这么大的课题,我想我是写不出摘要了,所以我这里就几点有感触的地方或整理或摘录一下:
一、愈文明愈不自由?
文明是诅咒还是福音? 这确实是一个悖论。按作者描述原始社会几乎就是传说中的天堂。一个原始社会的男人,每天只需要劳动两三个小时就可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而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的工作时间反而是不断延长的,农业社会劳作时间其实很短,而到工业社会反而至少8小时,信息社会则是随时工作成为常态。随着文明的进步,其实对人类的平等来说是一种退步,从原始社会的人人平等,到农业社会的阶级划分,到现在贫富分化日益突出。文明也使战争越来越具杀伤力,原来的族群冲突伤亡百人到现在二次世界大战让百万人丧生,更不用说可能的核战足以毁灭整个人类。毫无疑问,人类是这个星球上命运的创造者,而不是命运的产物,我们学会了利用自然环境满足我们的需求,使环境来适应我们这个种群,而不像其他物种去适应环境。在这个星球上,没有其他物种会对人类造成威胁,人类不再有任何伙伴或敌人,我们面对的只有我们自己。文明进步、科技发展到底是发展自己还是毁灭我们自己?
二、技术变革与社会变革
“问题的关键是在从技术变革的产生到允许其大规模发挥效用所必需的社会变革的出现之间,存在着一个时间差。造成这种时间差的原因是:技术变革因为能够提高生产能力和生活水平,通常很受欢迎,所以马上就会被采用;而社会变革则由于要求人类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调整,通常会让人感到受威逼和不舒服,因而通常也就会遭到抵制。这就解释了当今社会的一个悖论,即人类在获得越来越多的知识,变得越来越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环境的同时,却不能使他们所处的环境变得更适合于居住。简而言之,人类作为一个种群所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自身知识的不断增长与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智慧相对滞后之间的矛盾。我们将会看到这一平衡问题曾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反复出现,并在今天由于我们运用知识的智慧无法赶上人类日益增长的知识而显得更为频繁和迫切。”
三、变化成就更好的社群
著名人类学家博亚斯曾说:“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这让我想起,对中国而言,在公元前就组织了大的统一体,加强了社群之间的交流,促进了文明的发展,一度领先。而在明清时期却闭关锁国,导致落后与世界文明。受到阻滞的领先。正如我们所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人类发展过程中,地区领先是交替的,在古代文明时期(公元前1000年)中东是文明中心,在古典文明时期则是中国、印度、希腊等边缘地区形成了儒家、印度教、基督教等宗教信仰,推动文明发展。在近代文明中,则是落后的欧洲西部成为先锋,发展了航海业、工业革命,成为全球霸主。有时最成功的社群要在转型时期改变和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积极困难的,而恰恰不太成功的落后社群更有可能适应变化,突飞猛进。
最后。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书中说:“就如一位栖身月球的观察者从整体上对我们所在的球体进行考察时形成的观点,因而,与居住在伦敦或巴黎、北京或德里的观察者的观点判然不同。”历史从来没有对错之分,只是随时间或丢失或被记录,站在不同角度看待历史会给我们以不同的历史观,进而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及思考。所以尽量从多角度去看待被遮盖下的真实世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