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廖主任的指导下,我又重温了QAS笔记法。对于其中的Q&A,更是有了新的认识,接下来就Q&A来谈谈我的个人体会。
当然,首先我们要了解QAS笔记法提出的原则以及它的科学性。为了解决我们学习很痛苦,学习没卵用的痛点,那些高效能人士就提出了QA笔记法,其中Q就是question,以问题为先导,让我们能直接感知到我们记录下来的知识是有回答(甚至是解决)问题的作用的,这就为我们快速使用我们记录的知识提供了便利。然后就是A,也就是answer,有问题就要有答案,而且在Q的配合下,我们对A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入。当然,为了更加方便地还原当时记录的情景或者是其他细节,十点团队在QA后边加上S(source,来源),升级为了QAS笔记法,如此一来就可以更加方便地回到知识的出处,有助于我们温习。(QA笔记2.0版本,QAS)
其实笔记的作用是为了更好地为我们服务,那我们该以什么样的顺序来记录,才能让笔记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呢?我认为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记录QA笔记会有以下几点顺序:①:先有问题(可能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待解问题,也可能是别人的提问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然后需要我们完善答案(一是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求解,二是根据逻辑去推理,三是上网搜索〔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儿,你遇到过的问题都有人遇到过,关键是要积极主动地找答案〕)。而根据以上两种问题的特点,我们的答案更倾向于行动计划型(不完全方案,也就是how to do型)和判别是非型(给你一个概念,is that true.这样的提问更具有探究性,也更有吸引力)②:先有知识,再有设问,再有答案。其实本质上这和第一种情况是一致的,也是先有问题再有答案,但这更倾向于一种学术归谬而产生的问题。比如我曾在知乎提出过这样的问题:
虽然这个问题现在看起来比较无脑,比较抬杠,但是这样的思维是可以借鉴的。这样一来,就可以找到新旧知识的矛盾处,从而就能找到自己思考的不全面性或者是知识的不全面性。比如以前科学家用经典电磁理论来对原子结构模型进行解释,发现了行不通,所以在人们不断地探索下,才完善了量子力学这门科学。③:先有答案再来概括问题。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设问方式就要大大依赖知识的类型了。当然它与第二种顺序也有所区别,它只是对知识点的一个概括归纳,或者说我们只是思考它们是什么,它们能干什么,并没有对其进行一个深究。又比如老师在讲受力体系中的五种约束模型时,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到底有何作用,但随着学习的慢慢深入,我们就会知道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所以,有这样的认知顺序是合理的(先有知识,再知道其用途),那我们以这种顺序记录也是合理的。④:就是既有问题又有答案,一般而言,老师和教科书很喜欢这么干,但我们对于它们也不是就仅仅做到吸收了事,我们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思考。比如这些答案有没有其他的解,这些答案能不能更优化等等。任何一个问题,一组答案都没有被我们仅仅是知道,搬运,吃灰这样去粗暴对待的理由,多想想,总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