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尊重呢?从内心不断幻想对方如果不是这样该有多好、我如果能改变对方该有多好,这是尊重吗?不是。尊重他人是从对方的视角去看他所经历的一切。《掌控谈话》这本书中提到过一个案例:谈判专家与绑匪对话时,谈判专家以“我知道你现在很恐惧,因为有很多警车围绕着你,这让你感到很不安”这样的话把对方此刻的心理状态描述出来,从而让绑匪认为谈判专家可信任,后来通过进一步谈判最终成功解救了人质。为什么描述出绑匪的心理状态的方法能成功呢?其根本原因就是谈判专家通过标注对方的情感,让对方感受到了尊重。
那什么是不尊重?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尊重他人的表现呢?
1、不尊重他人表现之一——贴标签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妈妈认为男孩子哭是不可接受的而这个男孩却在哭,妈妈可能会说:“男孩子不许哭!你一哭我就很烦”,进而说“你就是喜欢哭”,这就是给孩子贴上了“我就是喜欢哭”的标签,这种标签会让孩子在潜意识慢慢认同,孩子自己也会给自己贴上“我喜欢哭”的标签。当孩子一方面知道妈妈不喜欢自己哭,一方面还认为自己就是一个喜欢哭的人时,内心就会有冲突,这种冲突就成为了孩子痛苦的来源。
实际上我们成年人也有很多因为冲突产生的痛苦,比如一方面认为自己一定要出人头地、赚很多钱,一方面又认为自己没有能力赚钱,一方面认为自己是一个缺爱的人,一方面又认为没有人爱自己,这些自我认定的标签与现实之间的冲突都会引起我们的痛苦。
2、不尊重他人表现之二——忽视对方
忽视对方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不征求对方的意见。我们平时与孩子在相处过程中就很容易出现这种忽视孩子的状况。例如,当孩子兴高采烈穿好衣服准备出门,妈妈说:“这身衣服不好看,去换掉”、“你怎么知道你不冷的,穿上秋裤”——妈妈通常认为我让你干嘛你就该干嘛,此时孩子可能会抓狂,因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被忽视了。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妈妈通常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孩子长大后会产生各种心理学残留的问题。
举个例子:一个小女孩和爸爸妈妈正开心地在沙滩上玩,此时妈妈说:“走,我们回家,爸爸可没有那么多时间陪你玩”。这看起来是再正常不过的家庭成员间的对话,但这句话有个问题:妈妈忽视了小女孩的感受。如果这时候爸爸或妈妈能说出类似“跟爸爸妈妈一起玩很开心对吗?我知道你还没玩够”这样的话,当能把对方的情绪描述出来的时候,尊重就出现了,因为有人关注她了。此时爸爸妈妈再说“爸爸现在需要上班,妈妈可以回家给你讲书”,孩子就很好接受了。
对孩子太溺爱也是一种忽视,比如,孩子在外边打了人,把对方鼻血都打出来了,但回家之后父母选择忽视、不讨论这件事。父母自以为这是爱孩子的表现,实际上这种表现也是忽视。试想孩子本来心里觉得自己闯祸了,是忐忑的,结果回家之后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家长忽视一次两次孩子可能会侥幸,但父母长期这样会让孩子有被忽视的感觉。那些从小被当成小皇帝的小霸王,同样是没有安全感的,长大以后可能会犯很多错误。因为太过宠爱溺爱是另一种忽视。
3、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之三——威胁
父母在与孩子相处过程中可能会说出类似“如果你不……我就……”这样的话,这种威胁话会让孩子很听话,而且渐渐地你会认为只有威胁最管用。其实,威胁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每次被威胁后孩子的尊严感就会下降一点。最重要的是被威胁次数多了之后,孩子会习以为常,他会认为人生就是一场交换的游戏,慢慢地也会以威胁的方式和别人说话。因此到了青春期后,孩子会叛逆,比如看新闻中有的孩子说出“如果不给我买手机我就自杀给你看”这样的话。一个孩子能威胁父母最大的筹码也就是离家出走、跳楼等了,所以悲剧就是这么发生的。所以,威胁会破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破坏我们相互之间的尊重和信任,会降低对方的人格,会让对方即使做了正确的事也不会养成正确的思维方式。
4、不尊重他人的表现之四——评判和攀比
评判别人就是不断给别人下定义。
永远不要拿别人家的孩子跟自己的孩子比。我们经常会听到父母说出“你看看你表哥”、“你看看别人家孩子”这样的话,当父母不断说这种话时实际上是在不断降低孩子的自尊水平,孩子会觉得我不行、我不如别人,会压力很大,甚至产生逆反心里。攀比会导致沟通对象的自尊水平降低。
我们的人生有很多情况是被沟通语言塑造的,毫无疑问,控制型语言会给他人带去不被你尊重的痛苦。我们需要反思一下自己曾经在沟通中用到的控制型语言,进而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