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第一段为“原文”,第二段为“译文”,之后是“成语及释义”。
《论语·学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
不亦乐乎--1.指喜悦、快乐。2.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的意思。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却喜欢触犯在上位的人,这种人是很少的;不喜欢犯上却喜欢作乱,这种人是不会有的。
犯上作乱--人民的反抗、起义。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一个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敬顺兄长,谨慎而有信用,泛爱众人而亲近仁者。能做到这些尚有余力,那就去学习文章典籍。”
行有余力--做了事情以后,还有剩余的精力和时间。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尊崇贤者而改变喜好女色之心,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事奉君上能不惜性命,与朋友交往中说话有诚信。这样的人即使没有经过学习,我也一定说他学习过了。”
贤贤易色--本指对妻子要重品德,不重容貌。后多指尊重贤德的人,不看重女色。
言而有信--说话靠得住,有信用。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曾子说:“能谨慎办理父母的丧事,追念死亡已久的远祖,这样就能使百姓的德性趋归敦厚。”
慎终追远--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子贡说:“夫子是以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让的德行而得知国家政事的。夫子求得政事的方式,应是不同于别人求取的方式吧?”
温良恭俭让--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这五种美德。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贡说:“贫困而不对人阿谀奉承,富贵而不骄傲自大,这怎么样?”
贫而无谄--虽贫穷而不去巴结奉承人。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诗经》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大概就是说明这个道理吧?
精益求精--比喻已经很好了,还要求更好。
《论语·为政》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以德治政,当政者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位,而众星都环绕着它。
众星拱辰--比喻众人拥护,围绕着一个他们所敬仰的人。
众星捧月--许多星星衬托着月亮。比喻众人拥护着一个他们尊敬爱戴的人。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无邪”。
一言蔽之--用一句话来概括。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十五岁有志于学习,三十岁能立身于世,四十岁对世事不再有疑惑,五十岁懂得什么是天命,六十岁对听到的一切都深明其义,七十岁可随心所欲,却不会违反规矩。
不惑之年--人到中年(这里中年指四十岁),经历了很多事,也想通了很多事,不会像青年那样困惑了。
而立之年--一个人到了三十岁应该是人格自立、学识自立、事业自立的年龄。现在成为了一个人三十岁的代称,用于男性。
耳顺之年--形容人到了六十岁的年龄。
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
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现在的所谓孝,认为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照这样,连犬马也有人喂养着。如果不存孝敬之心,供养父母与喂养犬马有何区别?
犬马之养--供养父母的谦辞。形容仅能供养父母而不存孝敬之心。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习旧的知识而能产生新的见解,这可以为人师了。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周而不比--关系密切,但不勾结。指与众相合,但不做坏事。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由,我教你怎样才叫做知道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举用正直的人,置于邪恶的人之上,那么百姓就会服从;举用邪恶的人,置于正直的人之上,那么百姓就不服从。
举直措枉--选用贤者,罢黜奸邪。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殷朝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其增加和废除的地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其增加和废除的地方,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以后继承周朝的朝代,即使历经一百代,也是可以预知的。
三纲五常--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见义不为,无勇也。
遇见合乎道义的事你却不做,这是没有勇气。
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就勇敢地去做。
《论语·八佾(yì)》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谈及季氏,说:“他在庭院中使用八佾的乐舞,这样的事他都忍心去做,还有什么事会不忍心做?”
是可忍,孰不可忍--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思是绝不能容忍。
或问禘(dì)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有人问关于禘祭的道理。孔子说:“我不知道。如果知道这个道理的人治理天下,犹如把东西放在这上面一样容易吧!”他一面说,一面指着手掌。
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
《关雎(jū)》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伤情。
哀而不伤--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适中,没有过度或不及的地方。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已经做了的事不必再解说,已经完成的事不必再规劝,已经过去的事不必再追究。
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论《韶》乐,说:“音乐美极了,表现的内容好极了。”论《武》乐,说:“音乐美极了,但表现的内容则有不足。”
尽善尽美--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
《论语·里仁》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君子即使是一顿饭的片刻时间也不会违背仁德,虽仓猝急迫也一定实行仁德,虽颠沛流离也一定实行仁德。
颠沛流离--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人的过失,可以各各归入不同的类别。只要审察那人的过失,就能知道他是哪一种人了。
观过知仁--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若得到了真理,当晚死去都可以啊。”
朝闻道,夕死可矣--早上懂得仁道晚上就死也可以。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士人有志于真理,却又以穿旧衣吃劣食为耻辱,这样的人,不值得与他谈论真理。
恶衣恶食--粗劣的衣食。形容生活俭朴或清贫。
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能以礼让的原则治国吗?这有什么困难呢?不能以礼让的原则治国,那对礼怎么办呢?
礼让为国--以礼所提倡的谦让精神治理国家。
吾道一以贯之。
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原则。
一以贯之--做人做事,按照一个道理,从一而终。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看见贤者,就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做得怎么样。
见贤思齐--见到德才兼备的人就要向他(她)看齐。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要出言迟钝而行事敏捷。
讷言敏行--说话谨慎,办事敏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