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这个故事,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有一次在武汉大学演讲时,抱出一只大公鸡,在众人诧异的目光下,他又从包里抓出一把小米,掰开大公鸡的嘴,往里塞米,可是,公鸡百般挣扎,就是不愿进食。
后来,陶先生放开了公鸡,把小米撒在公鸡的面前,公鸡反倒开始怡然自得地啄起地上的小米,吃得不亦乐乎。
想想,陶先生往鸡嘴巴里塞米,是不是特别像爸爸妈妈们平时逼着孩子学习呢?
平时我们当家长的聚到一起,三句不离孩子学习,常听有的家长说:我们家孩子,坐书桌前不是扣指甲就是咬铅笔,就是不给你学习。
不给你学习,这个“你”,就是父母自己!会不会在孩子看来,学习就是给父母学的呢?如果这样,那为了别人学习,肯定没有自己想要学有动力吧!
所以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的就是:学习是他自己的事情,是为了他自己。
具体要怎么样做才能让孩子认识到,学习不是给爸爸妈妈学的,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呢?
说说我们家孩子吧!她从小特别羡慕神话故事中的神仙能长生不老,你问他长大有什么理想,他不会像其他孩子那样说要当科学家、医生等等,而是说,长大了要发明长生不老药,让每个人都能长生不老。
我和他爸爸就告诉他:这个理想特别好,具体好在哪儿也要说几个,但是发明药是要会化学知识的,要想把化学学会,小学的语文数学是基础,就也要好好学习。
所以三年级以前,他的学习动力就是不学好语文数学,将来没办法研究长生不老药。
这个目标直到四年级才发生了转变,但那是,他的成绩已经稳定在班级前几名,学习习惯也非常好,平时作业都能主动完成。
当然,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的学习目标肯定会有变化,只要孩子有学习动力,自主能动性高,成绩一般不会差。
我一直相信一句话就是:如果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感觉特别费劲,特列累,那一定是方法不对!
我认为孩子的学习也是一样,如果一个孩子,必须要爸爸妈妈坐旁边盯着才肯学习,那爸爸妈妈的这种方法就肯定有问题!
各家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同,爸爸妈妈只需多用点儿心思,帮助孩子找到他感兴趣的点儿,鼓励他,引导他怎样做才能达到他们目标,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让孩子体会学习本身带来的成就感,我想,孩子肯定是愿意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