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二十一天的写作之旅已接近尾声,这些日子搜肠刮肚, 在这灵魂之旅上,每天睁大眼睛去看这熟悉的城市,欣赏身边的人,分析人的内心世界以及表现出来的行为,并且自我剖析,培养新习惯等等。
痛并快乐着。
如今的感觉就像是蝴蝶经历了长时间黑暗的禁锢,凝聚了一切力量,就要破茧而出,但是还正处在黎明前的黑暗,很难熬,要冲破也不容易。虽说放弃是最轻松的选择,但是内心是千千万万个不愿意。毕竟,一路走来,每一步都是脚踏实地,真真实实的走的。
留给我的选择唯有坚持,坚持,再坚持。
正如宫崎骏所说:“纵然疾风起,人生不言弃。”
2.
我最喜欢的微信订阅号Warfalcon,发起了一个100天行动,每天会分享读者们正在进行着的形形色色的百日行动。有跑步、瑜伽、健身等在内的运动计划;也有语言学习、考研备战、阅读、写作之类的提升行动;甚至还有早睡早起、睡前泡脚、每天给宝宝拍一张照片和性格改变方面的行动。总之,你能想到的一切可能使你身体和心灵变得更好的想法都可以成为一个百日行动。没有标准,唯一的要求就是说到做到,雷打不动的坚持。
今早看的一个TED——尝试做新事情30天,演讲者马特·卡茨厌烦了每日重样的生活,决心做些一直想去做却迫于各种原因迟迟没有行动的事,并坚持做这件事至少30天。比如每天拍一张照片、骑自行车去上班、不吃糖等。最有趣的是他发现只要每天坚持写1667字,30天就可以写出一部五万字的小说,且不论质量怎么样,至少原来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计算机死宅的他在聚会时居然也可以煞有介事地跟旁人说:“我在写小说”,写再多一点甚至可以说“我是一个小说家!”哈哈,总之这种尝试不仅让他变得更自信,而且“相较于以往飞逝而易被遗忘的岁月,这段时间非常难忘。”
最近看了村上春树的《当我谈跑步时我在谈什么》,从前只知道他是一个优秀的小说家,不知道他是“精通跑步”的“运动员”,即便有所了解,也难以想象有如此惊人毅力的“跑步小说家”。29岁开始写小说,从33岁开始跑步,此后近30年,从夏威夷的考爱岛到马萨诸塞的剑桥,从日本村上市到希腊马拉松长跑古道,此两件事就成了他人生永恒的主题。每日4-5小时的写作,天天跑步十公里以上,每年参加全程马拉松比赛和铁人三项比赛......他的身体和心灵,永远都在奔跑。
3.
在我的身边也不乏这样励志又让我幡然醒悟的例子。
当我感叹自己曾经的“特长”——绘画——已经完全弃我而去时,大学混学生会时有需要画海报便会联系我帮忙的这位同学,现在坚持每天一幅画分享在微博或朋友圈。她目前正在国外留学,旅行的时候用自己的笔替代相机描绘所到之处的一景一物,足迹踏遍欧洲各地,画的数量也日渐积累。尽管她纯粹只是出于爱好,也暂时没达到专业的水平——即便已经超过我很多了——但是她的毅力和态度让我钦佩,也让我深感惭愧。
当我对自己每周2篇随笔的行动计划感觉非常良好时,无意中看到一位目前在传媒公司做文案的老同学正在她的博客上实践着“365日每天一篇日志”的练笔计划,笔风纯熟,观点独到。想当年在那个QQ空间日志风靡的年代,这位同学还经常在我的日志下面不吝溢美之词,而今我已不能与她同日而语。
当我还沉浸在早已逝去的优越感之中时,当我身处这一成不变的生活之中却头脑麻木斗志尽失时,他们继续一步一步慢慢走,等你晃过神来早已在你前面疾驰而去。
我的大学室友是个英语很厉害的男生,大学期间每天早上都按时起床看英文新闻、听听力、背单词,甚至在我们刚考完六级的第二天他也照做不误,英语学习显然已经成为他生活中的一部分。记得刚上大学不久,他就说他很喜欢英语,虽然在当今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不带任何功利心的学习几乎没有,但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会让学习的过程变得享受而愉悦。他的热情、他心甘情愿花在上面的时间,也给他带来令人艳羡的回报——一口流利的英式英语,高分通过的各类英文考试,一个个优秀外企的实习机会。并且由此及彼地,好的习惯的力量带领他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在生活中其他事物上,也展现出优于常人的特质,并取得旁人难以企及的成绩。
4.
一事通百事晓,你可以不喜欢英语,可以不喜欢阅读,可以不喜欢写作,但是不能以“不喜欢”来掩饰本性的懒惰,以“不想做”来掩饰“即使你真的去做也没毅力坚持下来”。
兴趣爱好或许不共通,但是性格特质和能力是共通的,专注力,执行力,毅力,好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这些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一个人坚持做一件事情,时间久了,就会慢慢形成习惯,习惯就会成为自然,那么事情就会变简单。人生本来就应该由无数个坚持形成的习惯组成的。当一个人感受到坚持的力量,就会有动力,就能承受困难,就能坚持下去,享受坚持带来的美好。如井染所言:总有一天,你坚持的东西,会反过来拥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