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为了你的过去而旅行吗?你是为了找回来你的未来而旅行吗?——别的地方是一块反面的镜子。旅行者能够看到他自己所拥有的是何等的少,而他未曾拥有和永远不会拥有的是何等的多。——《看不见的城市》
四月份时和表哥游览完1933老厂房,在哈尔滨路的一个咖啡馆里稍作休息的时候。那天天气暖和,刚刚脱去了冬天最厚最沉的那件黑色大衣,换上轻薄的米色毛衣外套。咖啡店整体风格如同废旧的工厂改造,椅子和桌子配有红色、黄色等,有点偏欧式简约风格。往里走一点,一转弯,是一个犹如星空的空间,四面的墙壁都涂上了星空的颜色,抬头可以看到屋顶的墙上画着星座。
随手拿了这本书,草草看完,没看出个所以然,只有这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想起自己曾经一个人去过别人的城市,每次出发前总想着,我这次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我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我为什么要去那里?去了之后再回来我是不是变得不一样了?就好像我们要学习一门课程,最终通过考试来鉴定我们是否掌握了这门课的知识,而不是白白浪费了时间。但实际情况是,每次回来,我还是我,我的思维、我的见识、我的价值观、甚至我的着装和出发前几乎都一样。可能会带回来一些美丽的照片储存起来,然后继续旅行之前在这个城市暂停的地方摁下“继续”键。
多了几次这样的体验,便慢慢停下来,不去只是为了多到几个目的地而出发。我需要积累,需要建立自我的知识体系,需要在这个城市把我的王国一砖一瓦地搭建起来。
决定国庆两天时间去苏州,早已经做好了“看人山人海”的心理准备,这一次并没什么“我要寻找意义”之类的打算。什么都不愿意准备,也不去查资料,只叫表哥随便订一家旅馆就行了。临行前两天订了火车票,好在上海到苏州的车多。
其实大二的时候我去过苏州的,那次还是我组织的。那时候做什么都有股冲动劲,带着班里十几个男男女女,没做攻略,没做计划就出发了。当天到了苏州,还没开始游玩,就已经天黑了。十几个人迷茫地在苏州城区没有目的地走,又饿又累,最后大家都受不了了,随便找了一家饭馆点了一大桌菜。印象最深的一道菜是叫花鸡,闻起来有土和植物叶子的味道,肉质鲜美。吃完饭带着大家回到旅馆,然后一起玩游戏玩到了凌晨三点多。第二天很晚才起床,匆匆看了个狮子园就浩浩荡荡回去了。每每回想起这一次旅游,那一群人都会笑话我坑人,自己也觉得好笑。那时候觉得不计划的旅行多好啊,随意还可能有更多的惊喜。现在想想,也真是够天真的。
火车上,表哥说其实他前年也去过苏州的,当时也是和一群人去的,玩了虎丘一个地方就回来了。我笑成一团,看来这种傻事不止是我一个人做过。
到了苏州站,才恍觉,“这个地方我的确来过”。苏州站广场很大,又有很古式的建筑风格,因此印象深刻。但出了苏州站,我们就一点儿来过的痕迹都找不到了。
和不同的人去同一个地方感觉是不一样的,一群人旅游是一个感觉,两个人旅行又是另外一种感觉。跟朋友来看到的景色是这样,跟家人、爱人来看到的景色又是另一番感觉。
留园是第一站。曲曲折折的走廊,镂空的窗户每个看到的景色都不一样。最喜欢的是“花步小筑”,弯曲的古树,枝叶贴着墙角层层而上,一直到了屋顶。从这一角穿过窗户往外看,便可以看到园子里的荷花,对岸的假山上是“可亭”,意为“有景可以停留观赏”。如果从花步小筑的另一条路走,是一条长长的走廊,便会看到园子中央的湖水的一条分支从廊前流过。
随意在一条走廊上看墙上的那些挂起的字句,一句“清泉洗心,白云怡意”一下子冲进脑子。古时候很多有才的人选择一辈子隐居,甘愿每天守着一方土地,耕种、看风景、吃饭、睡觉,放在现在,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跟他们差不多的境界?生活在一个城市,有一份不那么利欲熏心的工作,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建立一个家庭,做喜欢的事情,业余的时候看看书、看看展览,偶尔邀上几个好友吃吃饭,聊聊人生。好像很简单。但为什么我们都在为工作、为感情、为房子、为在哪一个城市生活、为家庭纠纷、为孩子上什么大学而困扰?是不是有的时候需要“清泉洗心”来试验一下,来找到一个特立独行、更多专注于内心的自己?
下午突然飘起小雨,稀稀拉拉拍打着荷叶,有种更美的意境。走到一个角落处,雨渐渐停了,突然太阳出来了,阳光恰好倾泻在一间房子前的层层叠叠不知名的植物叶子上面,将绿叶照耀得淡绿色的泛着微光的清新的颜色。我看得愣住了,古人喜欢雨中看景,喜欢修建有韵味的房子,并且按照自己的性情所好去设计,此时,恰好看到了这种美,不得不感叹古人的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