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的变革。学习由划一的、被动的、个人主义倾向的向具有自主性的、能动性的、合作性的学习转变。
首先,学校教育在向摆脱有效的传递知识的产业主义模式转变。1974年巴西教育家弗莱雷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将知识比做货币,进行单向传递、记忆知识的教育称为银行储蓄型教育,对此进行了批判。今天信息时代的到来,新型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是不拘泥于狭义专业的跨领域的教育,是培养选择与组织信息能力的教育,是科技文化教育等,强调的是对话与创造思维。
其次,学习型社会的需要,学校教育的核心功能从知识传递向对终身学习者的培养转变。
再者,学习心理学的进步带来的转变。学习由桑代克提出的行为心理学向皮亚杰、维果茨基提出的建构主义心理学转变,对以人类的认知、思维和其社会过程为研究对象的认知心理学发展。
(二)对教学概念的认识。
芝加哥大学教授杰克逊在《教学这一实践》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特征,提出两个教学概念,分别是“模仿模式”与“变化模式”。
所谓“模仿模式”,起源于古希腊的“模仿•再现”传统教学概念,指的是以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与习得为基本的教学模式。作为近代学校的支配性模式被制度化。
所谓“变化模式”,同样起源于古希腊,以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为传统,将促进学生思考态度及探究方法的形成作为基本理念的教学概念。大家知道,苏格拉底认为教学不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技能,而是教授“无知之知”。通过对话使学生感受自身的不足,从而教育学生热爱智慧。
“模仿”和“变化”是对立的两种概念,在历史上对立表现为对“实质陶冶”和“形式陶冶”的讨论。
所谓“实质陶冶”,将教学内容知识的学习作为教育价值。例如夸美纽斯在教学论中将教学比作印刷术,让所有学生掌握一切知识的教学技术的构想。
“形式陶冶”则是通过学习所形成的态度作为教育价值。例如,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则是用“教育性教学”这一概念把教学置于“陶冶品性”这一道德教育之中加一统合的建构。克伯屈在论述“地图教学”中,第一次学习是学习地图知识,同时形成会抄作技能的第二次学习,进而开展形成态度与道德的“伴随学习”也是以“形式陶冶”为立场的教育学。
模仿模式教学追求“学会”,“变化模式”追求“理解”。
(三)教学改革的现状。
教学模式由模仿为主,开始渗透变化模式。模仿模式的教学有效普及大量知识、技能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要求,在模仿模式的基础上寻求变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