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4.16 陶珍
大家好!我是阳明心学致良知的学习者陶珍。今天很感恩致良知线上学习平台,感谢重庆的各位同修,感谢周放师兄给我分享学习心得的机会。我想表达以下四个意思。1.学习初衷2.感恩的心3.谦卑的态度4.对致良知的几点体会。
第一、初衷。学习阳明心学的初衷,是为了弥补当时在校学习中国哲学没有学透彻,尤其是没有践行出来的遗憾。学习知识是一种路径,而修养心性又是另一种非常不同的路径。在校以吸收、理解知识的方法来学哲学,而哲学,这个学科呢,是需要身心灵全方位投入体证的学科。就我来说,虽然有遗憾,但不可苛责恩师,只是自厌根机愚钝,不懂得阳明先师所说“立志”,无形中被学术化的概念和理论捆绑。没有让哲学的精华滋养自己,抓了芝麻丢了西瓜。
第二、感恩。感恩是第一义,也是阳明先师学问当中按而未表、隐而未发的题中之意。除了感恩这个学习平台和大家的存在之外。我也感恩目前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显学化的社会现象:比如国内兴起很多国学班,在国外也有孔子学院。作为中国人,对文化传承很自然的一颗负担之心,我喜闻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复兴,我们不能过分求全责备,评说好坏,能这样有担当地去做的有志之士,都应当感恩以及鼓励。由此,我也觉得中国文化薪火不灭、复兴在望。
第三、谦卑。有个概念叫“知识的诅咒”,这个是我尤其需要注意避免的,就是说当我知道了某个知识,我就会无法了解“不知道这个知识的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也无法有效向他传授这个知识。由此,我有可能产生骄傲。那么通过学习我知道了致良知,也知道致良知对我们的意义,但有更多人还未受益。这就需要我有一颗体察众人的心,谦卑自处,莫不可自高。
第四、我对致良知的几点浅显的体会。如有不妥,也恭请诸位同修批评指正。
1.知行合一。学习致良知,乃至阅读其他思想性的著作,阅读学习时,会有一时的体会和启发,但是无法落实。我发现这不是我个人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通病,好道理都是用来框别人的,而自己只要随意去做就好。好像我们文化中积淀的这些宝贵的思想金子成了说辞,被固定划归在一块很自然的空谈的范畴里去,而大家经世致用的时候却自有另一套技法。
借着稻盛先生以自己的现身说法来验证、来倡导心学的这个契机,让我们重新拾起知行合一的心学思想精华,将思想精神与经世致用合一,思想不再仅仅停留在形而上,而是能够让我们现世的方方面面得到滋养和成就的精神能量。
那话说开来,当时有一些人在批评宋明理学家空谈性理,由此倡导“事功之学”。心学被误学误用到一定程度,可能也难免受人如此的诟病。但先师的本意却不是如此,因为在他看来,这些事功也不会脱出致良知的范围,只是说出发点是什么。出发点是立致良知之志向,那所作所为终必回归良知良能,出发点是事功,那即就是再大功业,也与人心无益,成就的事业也无非养牛养马,制造、误导更多的糊涂人。
2.何为良知。如果说可以用现代词汇来解释或者框定良知的话,也许可以用这几个关键短句:对纯善的完全把握度,自然内化的认知程序,与天地万物的完全他洽性。良知本是一种天赋的道德观念,但是因为私欲的遮蔽,让我们失去了对善恶的区分把握,让我们在遇到事情时需要调动理性不停地进行分辨,已然不够自然。同时,也让自己逐渐与世界万物的神秘定法失去联络。
3.第二义的私欲。阳明先师经常讲要警戒“落入第二义”,落入第二义的东西有很多,比如:不可说,说即是第二义,所以孔子述而不作。一思量、一着相也会落入第二义,比如说行善,行善本是自然,一念启动,思考行善是为了什么,可以达到什么目的,善就不复存在了。
甚至,有时候我们会为了成为不错的人而落入第二义,因为我们会不由自主地往出“做”,这一做就矫揉了。其实这些第二义的东西归根到底是私欲的表达,那我们要做的是警戒克除这些极具欺骗性的第二义。就是致良知,就是让我们言行心完全的一致,并且不仅是形式上的统一,更是内容上合理合道。
我的分享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耐心聆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