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的自恋、善变和难以捉摸,这是很多家长的切身体验。当你忙停后想放松一下,惊奇地发现孩子情绪低落,不知什么原因引起他生闷气或者发怒,你好言相问,他不理不睬,甚至白眼相向。
此时我们作为父母该怎么办?按照以往有两种常见做法:一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孩子不睬父母,父母冷处理孩子,过点时间等孩子自己消化情绪后再交流。二是用强硬方法逼迫孩子讲清原由,采取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的策略。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观点分析,第一种做法表面上看事情过去了,家庭又恢复平静。但是孩子的情绪没有释放,将被储存到潜意识中,一直在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同时他没有得到行为上的正确指导,也将影响他认知的改进。第二种行为看似解决了问题,实则是加深了孩子负面情绪。青春期的孩子最反对强迫做事,这种高压环境下所做和所讲的内容,要么使他深深地感到自己无能而自卑,要么感到侵犯而叛逆。
那么怎么做比较合适?用生命树微学院的观点:情绪需要陪伴,行为需要引导。怎么正确理解?为什么这么做就是正确?我用自己的案例进行阐述。
孩子进入期末复习和考试阶段,我因突发事情非常忙碌,虽然期间我也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但是比起以前来交流偏少,耐心也欠缺。在考试第二天放学回家,孩子看到我很兴奋,叽叽喳喳讲了很多学校的事情,我听了一会儿就有点不耐烦地说:“我知道你今天有点小兴奋,除了刚才讲的,有没有其他要说的?”孩子马上悻悻地说:“没事,我去复习了。”当天晚上我感觉孩子情绪有点不好,想去缓和关系,但是孩子没有给我机会。第二天早上我准备好早餐,用开玩笑的方式邀请孩子吃早餐,孩子心情好了很多,我考虑到上学要紧,就没有问昨天孩子没有将完的话。当天考试结束回家,孩子看到我在忙着工作,就很自觉地进行复习,等我忙完工作,和颜悦色地想与她交流,她很客气地回答我:“我要复习,很忙。”期末考试结束当天,我早早安排好工作,准备与孩子正面沟通,希望释放孩子的负面情绪,但是不管我怎么热情,也不管我猜测各种原因,得到的只有一个回答:“我想讲的时候你没有时间,现在我不想与你讲,也不想看到你。”
孩子的话很伤人,孩子的表情很气人,此时我愤然离去还是乞求和好,还是另有他法。我在激烈的思想斗争中认识到:孩子这么对我,说明她需要情感的交流,需要父母能感受到她的感受,她在挑战父母的情绪极限,也在检查父母对她爱的程度,她的表现越强烈说明她对父母爱的渴求越强烈。为此在她准备弹古筝的时候,我走过去,很严肃地讲明我感受到她这几天的不开心,也一直想来了解原因,但怕更激发她的情绪,也怕影响她的考试,同时我今天为了关心她所做的一切,我越讲情绪越高涨,我眼泪顺势直流,我大声对她说:“我对你的爱是不会变的,但是你今天的行为太不讲道理了,我很难受,我认真工作是应该的,和你认真学习是同理的,如果你还采取这种不配合不尊重的态度,我也不再理睬你。”说完我哭着走出她的房间,关上她的房门,在客厅里时不时很响地擤鼻涕,将悲伤坚持很久。等我老公回来,我叫孩子出来吃晚饭,她大气都不敢出,一直盯着我看。后来她对爸爸说:“妈妈今天哭了很久,你要不要安慰她。”在老公的询问下,我很轻描淡写地说着经过,孩子突然插话:“妈妈,你真的很伟大,既然你还愿意来叫我吃饭,要不我退一步,你也退一步,我们看看怎么做比较好……”一顿饭后,大家的情绪都调整到很好状态,一家人围着电脑看了一场电影。
《礼记》中的“大学之法”讲到“当其可之谓时”,即当时机成熟时不失时机地加以施教,这叫做适时,在孩子“无理取闹”时也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我们父母在处理中要理解和关心孩子的感受,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关爱,得到被爱包围的肯定,但是也要进行行为的引导,哪些行为可以作为撒娇,哪些行为是错误的表现,必须给予指正。这样不仅能解决当前的摩擦,释放孩子的负面情绪,而且能增进彼此的了解,增强彼此的信任,引导孩子正确的待人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