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仁关于“权利”的形象比喻:
警察有枪,但不能打劫银行;你家买了音响,但过了晚上12点它就不属于你啦!
哈,薛教授是周教授的粉,多次在栏目里提到啦!
一、器官权利的界定并非一成不变
- 禁止器官买卖,个人不拥有器官所有权
- 病人不拥有器官,就没有损失,不需要有知情权
- 医院向病人通报器官使用情况的成本也很高
随着器官移植技术的进步,社会对器官的需求会发生变化,对器官权利的界定也会发生变化
二、生活本身就是经济学的实验室
很多“离经叛道”的现象,有其内在的道理,例如:毒品合法化、美国禁酒令
生活是最好的学习素材,引入时间、空间的维度观察,会有不同的认识。
- 在过去是非法的,后来被许可了;
- 在一个国家被允许,在别的国家被禁止。
美国禁酒令案例
1920-1933年,美国13年禁酒令,事与愿违 - 私下喝酒和明目张胆地违反禁酒令的情况越来越多
- 贩运私酒的黑社会活动猖獗
- 各种犯罪活动越发频繁
三、边际效益递减原理
渔村的故事,是经济分析中最漂亮的一幕,理解了这四条曲线之间的关系,可以把平时习以为常的生活模式解释得极其透彻。
四、决策时要注意:总产量并非越高越好
当边际效益开始下降时,总收益仍然会保持一段时间的上升,但增速放缓,然后才会下降。就像:
开车时踩刹车,汽车开始减速,边际收益下降,但车仍然向前运行,总收益上升,直到车停下来。
渔村的故事中有一个假定:边际成本为4,不为0。
岸上的人每天可捕4条鱼,上船后,放弃的最大代价就是在岸上打的4条鱼——边际成本。
- 第3个人上船时,边际收益最大,8;
- 第5人个上船时,边际收益=边际成本,4,此时总产量=34,尚未达到最大;
- 第6个人上船时,总产量=36,达到最大。此时边际效益=2,2<4,即第6个人上船是得不偿失的;
重要教训
我们做决策时,应该盯住的不是总量的最大化,而是边际收入和边际成本之间是否达到均衡。超过这个均衡点,即使总量最大,也是得不偿失。
五、产权的硬度决定人的积极性
集体所有制保护的是——
“成员权”
由于集体中的成员时常会发生变化,过一段时间就需要调整,例如集体所有制村庄有“调田”、“调地”,会影响成员对土地的关心程度。
-
产权的稳定性不同,产权的硬度就不同,人的积极性也不同;
-
人不仅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物,也是追求损失最小化的动物。
六、集体所有制为什么那么流行?
集体所有制是人类最早的分工协作形式,规则清晰易懂、易于操作。成员间合作共赢,公平平等。强调集体主义精神,对偷懒行为也是一种约束。这是一个相对不错的制度。
七、辩论题:企业应不应该把员工当做家人?
我的思考:一要看企业自身处于什么阶段,二要看企业所处的时代特征。判断的指标主要是“确定性”。
从自身内部看
- 初创阶段的企业,风险大,不确定性高,又急需人手,大家多是以事业、愿景为目标聚在一起的。这时候,应该把员工当家人,大家不仅是利益共同体,还是事业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 成熟期的企业,经营方式、盈利模式、组织架构、薪酬体系等都趋于稳定了,企业规模大了,员工多了,这时候就能再讲“家文化”了,而应该是“球队文化”,分工协作,各取所长,不是离了谁都不行的。这时候的员工,很多是冲着你的工资待遇或者岗位级别来的,这没什么不对,不必纠结。让优秀的人在合适的岗位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最核心的创始人或股东才是真正与你绑在一起的家人,你不能再要求员工也以你的企业为家了,你凭什么呢?你能给他什么呢?股份吗?期权吗?还是什么?
- 进入衰退期的企业,就更谈不上家人了。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还会各自飞,何况员工?除非你这时要转型,二次创业,有一些愿意跟着你继续干的人,你把他留下来当家人,其他的就不用说了,留也留不住的。
从时代外部看
如果是在极其稳定的农耕时代,或者相对稳定的工业时代,一个企业几十年如一日地按照同一种管理方式,生产销售同一种产品,不会有太大的变化。特别像生产制造型企业,需要大量熟练技术工人,需要保持员工的稳定,以保证产品品质的稳定。这样的时代,人的流动性较小,有更适宜“家文化”的土壤。
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是快速变化的时代,确定性越来越低。同时,技术进步使原本许多对“人”高度依赖的工作,变得标准化、简单化。为了适应外部的不确定性,企业内部的“确定性”也在逐步打破。变化,成为现在这个时代的特征。在传统观念里,“家”是稳定的、温情的。现代社会则是陌生人大规模协作的,少了温情脉脉,多了制度法制,少了稳定恒常,多了变化不定。再把员工当家人,就越来越行不通了。
所以,凡事没有绝对。要看情况,看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看企业所处的外部特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