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在职场当中看到牛人显著的几个标志:1.动手能力极强的牛人遇到一个问题,不会首先去做伸手党,他总是会第一时间查询资料,反复去推敲问题当中所蕴含的逻辑,进而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即使没有解决方案,他所综合考量后得出的结论也能把团队的注意力放在应该解决的重心上。2.大脑极度活跃,问题不断,时时刻刻关注行业动态,设问题,从而解决问题。3.敢说敢做,遇到了需要攻坚的问题不退缩,会调用身边的资源。
这也是为什么我在不停地鼓励大家践行,因为只要你开始实践就会发现,绝大多数的人都是被“ 怕麻烦 ”这三个字挡在外面的。
因为他们没有践行过,所以他们并不知道这个过程中会遇到怎样的麻烦。为了合理化自己不践行的结果,他们会臆测出很多可能根本不存在的问题,让自己的放弃看起来没有那么不堪。没办法,人总归有合理化自己行为的倾向。
面对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其实是把着眼点放到眼前,不去考虑太远的事情,先把能做的事情搞定,然后再一步步向外延展。
比如写文章,不要想着这几千字的文章要怎么写完,甚至不要考虑第一段,你只要把第一句写完就好。跟着就写第二句,第三句,慢慢地一篇文章也就写完了。解决问题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先从最简单的问题开始解决,然后再去想下一层面的问题,即便你最终没有完全解决它,你也收获了一个好问题,和与此相关的知识框架。
生活的本质就是两个字: 交换 。我之前很喜欢做一个练习,就是在一张白纸的中间画一条竖线,左边写上“我拥有的”,右边写上“我想要的”,然后看看能用哪些左边的资源交换右边的选项。这个过程多半不会很开心,因为右边的条目明显多于左边的,我猜如果你做一次这种练习,情况应该也差不多。
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就会知道,很多人所面临的问题不是“想不想换”,而是“能不能换”的问题。
当你没有能力去作选择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只有一个:
努力增加左边自己拥有的资源。
听起来有点无奈,但这是每个人的起点,没有人能够迈过去,所以我们都不得不耐心地接受这一点。不过大家并不用太过担心,左边和右边的条目总是动态变化的。只要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成长上,就会发现过不了多久你就可以交换一些东西,并且这个过程一旦启动,便会成为一个良性的循环。
尤其是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年轻人,希望你们能够利用最初的这几年,为自己积累下启动这个良性循环的资本。
我曾经一度非常羡慕那些拥有“急智”的人,似乎他们总是可以在突发状况发生时,从容地应对,并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后来我发现这并不是一种天赋,而是依靠后天努力培养出的能力。培养“急智”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列举出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对它们一一制定应对策略。
开始的时候,一定会有疏漏,但是随着这种“情景模拟”的进行,你会发现自己预测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强,并且在做事的过程中,会根据情况的变化,自动调整对未来的预期,以及相应的对策。而我们提出问题的过程其实也与此类似,你需要大致猜到对方会从哪些方面回答这个问题,并找出继续追问的可能性,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问到真正核心的部分。
大家可以在平时工作的过程中,试着用这种方法练习一下。另外建议大家去看看我曾经推荐过的那本《领导梯队(The Leadership Pipeline)》,会让你对于每一层领导以及员工的工作,有不一样的认识。
如何自己找出大多数问题的答案。
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为了提出一个值得回答的问题,你需要付出非常多的努力,查找很多的资料,了解很多的背景信息。等到自己终于觉得准备充分的时候,原来的那个问题可能已经在这个过程中得到解决了,而我们的能力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提升。
你一定要作出主动选择。
为了作出主动选择,你会查找大量的资料,你会根据逻辑去分析利弊,你会主动寻找那些能够帮助你的人。最重要的是,你不会被现在所擅长的事情困住,而不敢抛弃那些“安全感”。回顾我人生中重大的改变,几乎全都是我主动选择的结果,甚至是主动放弃的结果,但是最后证明当初的决定多半都是正确的。
其实不光涉及到工作,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要学会“主动选择”,因为很少有好结果是通过被动选择获得的。
一、只要是搜索引擎能回答的就别问别人
在过去,长辈们总是会说:鼻子底下长着一张嘴呢,问呗!
对,有问题问别人不丢人。可时代变了,现在应该是这样的: 问人之前不先问问搜索引擎是可耻的 。一个点点鼠标就能轻松找到答案的问题,很难期待有人会主动花时间去回答。我们早就说过,人们最宝贵的资源是注意力,而你连最基础的搜索工作都希望别人帮你完成,这其实就是不尊重他人注意力的表现。
事实上,如果你经常使用搜索引擎就会发现一个事实:
相信我,你并不孤独。
大部分问题,尤其是技术性的,事实性的问题,很多都已经有了解决方案。因为世界上这么多人,只有你一个人碰到此类问题的几率非常小。所以碰到问题之后,不妨先打开搜索引擎看看能有什么收获。
另外,关于一些观点和想法类的问题,即便有了答案你可能也希望听到一些更多的意见,尤其是你信任的人的想法。这个时候搜索引擎其实也能排上用场,它可以帮助你补充背景资料,让你在提问之前对提问的范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不论是哪一类的问题,问别人之前多去搜索一下一定是对的。关于具体的搜索技巧,大家可以去“学习学习再学习”的公众号上回复“搜索”两个字来查看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
二、你要知道自己提问的目的是什么
你要搞清楚自己提问是为了什么。很多人会觉得,这还用说吗,当然是获得答案解决问题啦!但其实还真不是这样,还记得我们说过:有些事就是因为看起来太简单,所以大家都习惯性忽略它,而那可能才是最重要的问题。
举个例子。
很多人在读不懂一个英文句子的时候,通常会提出这样的问题:“ 这句话(应该)怎么翻译啊? ”看起来无比的自然,对吧?
我们之前就提到过,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会限制我们的思维,而这句话里“翻译”这个词其实就给英语学习者造成了非常严重但又看不见摸不着的障碍。
首先,翻译并不是大多数人学习外语的目的。大多数人学习外语的目的是使用外语,而“翻译”,只不过是外语的众多用处之一而已。但是,“这句话怎么翻译?”这个问法,却无形之中把这只不过是“之一”的用处变成了全部,正是所谓的本末倒置。
其次,翻译起码可以分为两种,直译和意译。其实大多数情况下,这样提问的人并没有意识到自己问的实际上是“这句话怎么直译?”可事实上,很多时候,哪怕很多看起来非常简单的句子都很难直译,甚至没办法直译。于是,这种提问很可能遇到的答案是“我也不知道……”
其实,对英语学习者(将来的英语使用者)更为重要的是“理解”,而非“翻译”。就算是有时需要翻译才能理解,那么需要的往往更多是“意译”,而非“直译”。
所以,当遇到一个不能理解的句子之时,最正确的提问方法可能是这样:“ 这句话应该怎么理解呢 ?”或者“ 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
尽管表面上来看这样提问和“这句话怎么翻译?”区别不大,但实际上却有着天壤之别。首先自己清楚地知道发问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理解句子),其次,被问的人也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如何答才能让提问者弄明白。只有这样,才是有效的沟通。
你看,仅仅是对于目标定义的不精确,就让一个原本可能被回答的问题变成无解的问题。我们在提问的时候,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我有没有局限于局部而忘记了整体。
三、要方便他人回答
即便是一个简短的问题,也要完整,这样才能方便他人回答。比如“《动物农庄》和《围城》那本书更好?”就不如“我要去海南度假一周,每天会有两个小时的阅读时间,希望找本书读一读,不知道《动物农庄》和《围城》应该选哪一本?或者有什么其他书可以推荐吗?”
完整并不需要长篇累牍,只要言简意赅地把主要信息说出来就可以了。
如何才能方便他人回答?这个问题其实也只能是“看情况”,比如对于演讲者来说,提问一定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但是能否得到听众的回应就需要演讲者仔细思考了。
比如不要把设问当做提问。设问,就是不需要对方回答的问题。可是,经常有演讲者把这些原本应该由自己回答的问题甩给听众,导致尴尬。假设在时间管理讲座中,我要是这样问:“大家知道我是如何管理时间的吗?”并且在提问之后竟然停顿下来等听众的回应,那我就是愚蠢的,现场一定很“冷”。
还有一个常见的尴尬是演讲者问了一个“三岁小孩都能回答”的问题,乃至于听众觉得回答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
那有没有一个相对稳妥的方法能够保证对方好回答呢?答案是:
尽量问对方选择题。
一来你提供的选项会让对方觉得你花了时间去研究解决方法,二来他们在这种基础上的回答也会更有针对性。如果你怕自己提供的选项不足够好,不妨加上一个开放式的选项,让对方如果想展开叙述,也有相应的机会。
最后如果自己折腾了半天也没有搞定,提问过后也没有得到解答(所有人都不是全知全能的),那就把这个问题记在本子里。这些年来,我发现的一个很神奇的事情是,大量过去积攒的问题,都会在某一天自动出现解决方法。当然这个前提是你还要记得那个问题。不过话说回来,如果你都不记得这个问题了,估计它也已经从你的生活里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