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认识苏轼竟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鱼儿常常自诩孤寂,常常在月下独酌,起舞并清影,对月成三人,错把人间当仙境。
酒是媒介,只要您愿意,一杯下肚,凝眸处,月光如水。乘月华追逆千年,与苏公举杯对饮。鱼儿少年狂妄无知,更喜苏公那份空灵。苏公乘风而去,鱼儿驭风而来。哪怕楼高风寒。
少年无忧,而知苏公浓烈痴情,却是多年以后在太公去逝的悼词中听那一句是曾相识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在亲人的哀号中,我才体会苏公浓烈而深沉的情感。这是我第一次与苏公真正共鸣。诚然苏公怀念他的子由,而我感知生命的消逝,亲人的悲痛。
第二次走进我的内心,却是苏公的《临江仙:夜归皋》,夜东坡醉复醒,归来仿佛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打住,读到此处。我以为苏公俨然成了现在的暖男,体贴,暖心。试想,一个主人宁愿在外冻成狗,也不忍心吵醒熟睡的家僮。
我情不自禁仰望他。
一个伟大的文人,不仅有狂热而浓烈的情感世界,更有一颗怜悯众生的心。超于尘世的,是众生的怜悯。
然那一刻的苏公正是放降职,流放的时刻,没有怨恨,仍然淡然仁爱宽厚。这也许是我们现代人很难超脱的。
而苏公却因一杯慈心,却在月下听江风时顿悟。常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他忽然发现并呐喊出内心的声音,而开始放下,做到真正的超脱。一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从此把此生归还自己。我的人生我作主,他从官利中跳出来。从凡尘中跳出来。活出一个真的洒脱的自我来。
我想起哪吒里面有一句经典的台词一一
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看到了洒脱的,超凡的那一个苏工,仿佛看到一叶扁舟泛天下的苏公。
而那走进生活,接地气幽他一默的苏公,让文同与我笑喷的苏公。却是鱼儿学画竹时才有幸探知苏公的可爱顽皮的一面。
请看《筼筜谷》汉川修竹贱如篷,金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当时文同与妻子正在食竹时,收到苏轼这首诗笑喷了。
胸有成竹的典故却是文同去逝后,苏公收到文同遗赠的画"筼筜谷,偃竹"后,心中悲痛,嚎啕大哭后愤笔疾书所写。
"故画竹,先成竹于胸,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事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苏公奋笔疾书,把悲伤与思念倾墨而出。
文同已逝,清贫馋太守,留下文同竹画。与日月长在。苏公已逝。留下无数诗篇,与日月争辉。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