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不同的城市,居住或者没居住的人,都会潜意识给其贴上某种标签。例如不到上海不知钱少,不到北京不知官小等等。人们会约定俗成将这种标签定义为城市对居住者及外来人一种非主动约束,或诟病,或洋洋自得。
十五世纪文艺复兴高峰期,那些意大利的大牛们都拥挤在一个叫佛罗伦萨的地方,尽管同时间,不说欧洲其他国家,单说意大利自己,也还有个叫米兰的地方可以相提并论。然而,这些艺术家们一致观点是,佛罗伦萨才是艺术家生存之处,这里每一处土壤,都泛滥着艺术气息。
正如同生活在上海的人,永远都不看不起外地人的安于现状一样,生活在其他小城市的人,也看不起上海的快节奏。之所以出现这种互相的鄙视链,根本原因是,每个人所需要的生活环境本就不同,若眼中只有小康,便适合在小城生存,若志向远大,则大都市才是你最佳选择。
原因无它,志趣耳。
小城市相对大城市,缺少的不仅仅是资源,差距最大的还是聚集人群。毕竟,人才是社会的主体。就如同你觉得巴黎是浪漫之都,并不是巴黎这座城市本来就这样,而是经过无数代喜欢浪漫的人聚集,积累,最终形成一种特别的城市环境,一种气候。
喜欢安分守己的人,偶尔到大城市,站在陌生的大街上,他不会觉得很美好,而是会厌倦眼前的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因为这周围生活的快节奏人群,根本不是他喜欢的那一种人,自然也创造不了他喜欢的环境。
大城市的人,偶尔来小城市旅行或出差,几个小时内他就会因为找不到一家很好的西餐厅而心生厌恶,觉得这城市,真是连上海的乡下都不如。那么,一旦他离开小城市,便永远都懒得回来,这里不是他生存的土壤,哪怕多呆一日,都有可能让他的雄心壮志消磨殆尽。
人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环境特别重要。
出身书香世家,孩子成为一个有学识之人的几率自然偏大。
出身军人世家,孩子就会天生显得威武不凡。
而出身在小偷世家,小小年纪便会生出第三只手,况且技术精湛,让人叹为观止。
因而,才有会那些穷家子弟拼命努力,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只是那些故事后面,掩藏的关于生长环境的跳脱,又充满了多少无奈和被动。
如果可以,没有人愿意离开熟悉的生存环境,除非他发现,在这种环境下,他根本无法坚持自己的本心,无法成就梦想。因为一旦他有努力做事的想法,会有一万个人站出来告诉他,应该按照其他方式来生活。
那么面对未来,你不仅要克服成功本身存在的各种困难,而且还要同不断腐蚀你的环境做斗争。
然后,你自然会发现,为什么不换个环境呢?
与其将一部分精力用于和那些腐蚀你的环境做抗衡,何不去一个根本没有反作用力的城市,环境,和一群不会排斥你,甚至还因为志同道合能给予正方向助力的人一同进步呢?
这就是人群聚集效应。
力学原理告诉我们,合力等于所有分力之和。
当你出身在一个商人家庭,你若将此生终极目标定位成为一个作家,说不定会被家族的人笑掉大牙,他们或许会问你,作家能赚多少钱,出一本书稿费有多少,能有多少版税之类?而当你小心翼翼告诉版税时,他们多半会劝诫你,那能有几个效益,要是你好好继承家族生意并发扬光大,分分钟就赚那些钱。
试想,在这种环境下生存,你可怜的梦想能坚持多久呢?
相反,如果你家族都是作家,艺术家,你告诉你的家族,你想成为一个伟大的商人,那么你同样会遭受到轻视。在艺术家眼里,商人多半都是只知铜臭的俗人,你身上流淌的艺术血液,怎么会被那些臭味玷污?他们自然不会提及,米开朗琪罗,达芬奇,曾经都是多么厉害的商人。
这其实不能怪自己的家人,人本来就是按照各自的三观汇聚为一体的。人最能接受的身边人,多半还是那种和自己三观很相似的人群。至于三观不符,或许会有几分佩服,但绝对很难长时间呆在一起。
试想,如果一个本来不爱学习的学生,突然被调到重点班,实验班,他会怎么办呢?
首先,他会很不适应,他发现周围根本没什么人和他打闹嬉笑,每天环顾四周,除了埋头做题,就是行走匆匆。其实,他需要做出选择,要么他也和实验班的同学一样,从此开始努力学习,慢慢融入他们的队伍,要么他会悄然退出实验班,回到自己熟悉的普通班环境。
其实,还有第三种,他既不想努力学习,又不愿意回到以前的普通班。他会每日都告诫自己,我到这里是为了进步,成为一个好学生,但每次告诫时间最多只维持半日。于是,他就会很痛苦,心很累,觉得生活真的充满坎坷,好无聊,好没意思,好没出路。
原因非它,不适耳。
当环境和心境,以及梦想不匹配时,所有人都会潜意识感到不适应。如果心有远志,哪怕是住五环的地下室,每日上下班坐四五个小时的地铁公交,生活在上海、北京的人依然会觉得很充实。而若只想安安稳稳过日子,那三线的城市,便是最好选择。
所以,当某一日,你深夜加班结束,凌晨一点走在所谓帝都,魔都的大街上,看周围霓虹闪闪,身旁车水马龙,觉得自己有些微疲惫时,你不需要再怀疑自己是否要继续呆在这里,如果你心中有梦想,那这里就最合适你。
因为,你梦想的远方,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