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利用革命的历史题材,在十年中创作了十二个寓有深意的剧本,他希望这些剧作可以使意志消沉的法国人民重新振作起来,他原以为这些巨大的道德力量和崇高的革命精神将激发法兰西民族的复兴,但是它们失败了。
甚至在1915年瑞典文学院将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罗兰时都遭到了法国政府的极力反对,直到1916年,瑞典文学院才得以正式通知他获奖的消息,而罗兰却将奖金全部赠送给了国际红十字会和法国难民组织。
那又是为什么如此伟大的作家经历了如此失败的一段时期呢?
因为他的思想和作品不符合他生活的年代,或者更准确的说是他的作品如同出淤泥而不染的莲,不能被“淤泥”所接受。
当时法国充斥的是荒淫无耻、庸俗透顶,甚至出卖灵魂的文学作品,这些低俗的作品统治了当时观众的审美。
而罗兰的剧作中是理想主义的、英雄主义的、和平主义的富含政治性的主题。
另外,像《名人传》中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都指向一个道理,便是伟大的人生将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
然而呢?
当时的时代处于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期,那是一个人们躲避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而罗兰的作品,特别是《名人传》中的伟人们如同“照妖镜”一般把读者们观众们浮躁而急功近利的思想公示于众,而这“众”却净是这些被暴露的但又不愿承认的法国民众。
真真的是叫不醒装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