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不管愿不愿意承认,父母都正在老去。不管你愿不愿意选择,你将很可能没法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不管你愿不愿意面对,父母的养老问题即将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面前。最近《奇葩说》有一期节目专门以此为话题,进行了交锋和辩论。《奇葩说》的原论题是:“如果你的父母提出和老伙伴一起去养老院,你会支持还是反对。”
不过,这并不是个好问题,因为可能会有很多枝蔓。比如,父母提出去要去养老院是真心的吗?是真的想在养老院过独立自由的生活,还是感觉子女不够孝顺而给孩子提个醒?亦或是担心自己给孩子增添负担,所以要去养老院?这些问题牵涉太多。因此,我想更直接的问一个问题,父母年老了,你愿意将他们送去养老院吗?
这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谈起来,可能观众和读者都要眼泪汪汪,而节目中的嘉宾和观众也有许多哭得鬼似的。但凡有良好的条件,但凡能解决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相处问题,但凡我们是爱自己父母的,我想中国人很少有愿意将父母送到养老院的(排除他们自己极力想去而情非得已的情况)。
诚然,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去养老院的好处。比如有专业的医护监测,保障年老的身体安全,有专门的护工照料日常起居,可以解决空巢老人的生活难题;同时,还能让老人拥有自己的同伴社交圈,一起打打牌,下下棋,追寻独立自由快乐的老年生活。但是,你同样也可以举出相反的理由,说明不去养老院的好处。比如,养老院的专业医护队伍是缺少爱的,无法替代子女的亲情;相比养老院的轻松闲散,老人更需要的是被需要,是为子女操劳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正如《奇葩说》节目中正反方的交锋辩论一样, 无论是让父母住在家里,还是送去养老院,实际上都各有利弊,难分对错,也难以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并且,不管是不是节目嘉宾,是不是意见领袖,谁都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出许多有力的观点和理由。但是,这个问题本质上不是通过辩论,不是打感情牌,讲催泪故事就能说清楚的,它更多依赖于我们每个人生存的现实条件。
02
实际上,我倒觉得罗胖子在节目里说了大实话。送父母去养老院,真正的问题还不是你爸妈想不想去,你愿不愿意送他们去,支不支持他们去。而是,对于广大普通老百姓来说,去不去得起的问题。罗胖子说:我们都知道一个基本的事实,中国的养老院资源会越来越珍贵,可能会住不上。所以我在想提前做这样一个准备,是不是有必要。为此我给自己和爱人,以及双方父母买了一个很贵的保险,这个保险收益里面有一项,就是老了以后可以去一家不错的养老院。
而来自养生之道网16年6月的一篇文章指出:
调研发现,很多老人想住公立养老院,价格在1500元-3000元,但一“床”难求。条件好一点的私立养老院收费很高,5000、6000元甚至上万元一月的养老费用,远超普通老人养老金所能承受的水平。希望住养老院的老年人中大多数是普通退休职工,好多人养老金不到3000元。有一些老人是农民,仅有很少的医保和养老保险,大部分要靠子女节衣缩食供养。
民营养老院,由于要承担先期基本设施投入,收费若低于每月3000元,就很难有利润可言了。收费差异,造成了公办养老院一床难求、民办养老院嗷嗷待哺的现状。
这篇文章虽然没有给出数据统计来源,也没有分析地域差异。但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感知而言,价格区间大抵是不错的。《奇葩说》节目嘉宾也提到,现在一般还过得去的养老院都是三四千一月,好的养老院单月收费动则数万元。我们这一代人的父母,如果只是普通工薪阶层,将来拿到的养老金在物价飞涨的局面下可能只是杯水车薪。对于新锐中产阶级,或者尚且出于中产以下的人群来说,以目前和将来的经济能力,你可以把父母送到什么样等级和档次的养老院呢?
03
2015年,我国社会空巢老人数量就已经超过了50%,而最新的估计数据认为,到2030年空巢老人的比例将达到90%。一生拼搏,辛辛苦苦把儿女带大,又帮助他们成家立业。结果到老了以后,却只能孤苦伶仃,无人照顾地独自生活,想想都令人难受。可是,有什么办法呢?
从家乡出来的奋斗的年轻人,越来越回不去了。好不容易在一线城市站稳脚跟,你能选择回到家乡的三线城市,甚至是父母所在的小县城吗?一旦回到父母身边,你的事业,你的梦想,你的生活,你子女教育怎么办?自己回不去,那么父母就来得了吗?大部分在一线城市奋斗的人买个小户型尚且吃力,又如何买得起大房子,给父母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如果你只有狭窄的出租屋,又如何把父母接来一起住,为他们赡养晚年?
况且,他们又如何能离开生活几十年的故土,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他们将没有熟人圈子,没有人喝茶聊天打牌,也没有七大姑八大姨的亲戚可以相互走动。而那些奋斗的年轻人,也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来陪伴父母。把父母接到你所在的城市,也不过是将他们从一个空巢转移到另外一个空巢。
更可悲的是,就算我们能有良好的物质条件,我们也很难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了。且不说历史悠久的婆媳矛盾,就算是你自己的亲爸妈,两代人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的差异,也已经难以让彼此融洽相处。
身边有个朋友,是典型的民主幸福温馨和谐小家庭。但是,随着他的年龄渐长,现在也无法和父母一起生活太长时间。不在家的时候想家,想爸妈,但是真的回去了,刚开始都是父慈子爱,各种美好。不过,过不了几天就渐生龃龉,彼此嫌弃,又恨不得早点离开。
大学的时候有个同学,一到假期就想回家,回去前两天好好地,可是没几天就开始嚷嚷着要回学校。因为她爸总给她看微信上那些标题党的假新闻、鸡汤文,还孜孜不倦地讲道理,她听不下去,又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气。告诉父亲,别看那些东西,父亲又听不进去。父女两之间因为这些小事又会吵起来。
我们不再是曾经那个依赖父母,对父母言听计从的小孩子了。我们越来越有自己独立的生活理想,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而父母却总想着以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生活规则来约束和劝导我们,这其中就潜藏着数不清的冲突和矛盾。每个人都知道,要克制自己,要理解父母,要对亲人有好脾气,不能惹父母生气伤心。道理上都明白,但是要做到太难了。每次遇到我爸给我讲人生大道理,我妈讲张家长李家短,我都微笑着假装在听,然后左耳进右耳出。尽管这样,也时不时会有冲突争吵。
我们和父母,虽然还可能处于同一个生活空间,但却完全属于两个世界。这说起来很惭愧,也很痛心。小时候是他们教我们走路,教我们说话,教我们吃饭,把我们一点点带入这个世界。而他们老了以后,却只能停留在他们自己的世界中。这个裂缝需要我们从一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就要开始弥补。但是有多少机会呢?从上大学开始,我们长期在外。一年不过寒暑假回去一次,回去以后也是抱着手机和PAD,有多少和爸妈敞开心扉,促膝长谈的机会?工作以后回去的更少了,沟通交流也就更少了。渐渐的,他们难以理解你的想法,也难以互相接纳彼此的生活习惯。
04
常常也会和女友讨论,以后双方父母的养老问题。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双方父母一个在东北,一个在四川,处于彼此相隔遥远的四线城市。而我们俩却又在北京上学,在北京工作,在北京生活。在不远的将来,将会面临这一代人最典型的父母养老问题。
会有许许多多来自三四线城市的年轻人和我们一样。他们在一线城市上学,在一线城市工作。这些有着高学历的新锐中产,自己连买个小户型尚且困难,又怎么能创造一个能把父母接过来照顾的居住条件?他们工作上已经疲于奔命,又有多少时间回去看望和照顾父母?而他们的收入,还可能无法支付三线城市里面较好的养老院。而那些差一点的养老院,其条件之差,生活环境堪忧,又怎么放心把父母交到那里?
蔡康永说,谈论问题,不该把钱扯进来。因为一旦把钱扯进来,就会把该做与不该做的事情,混淆到别的地方去。蔡大哥还惊讶地发问:“怎么会有人为了钱的问题,就选择不过自己想过的人生?”。实际上,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靠工资过活,而绝大部分人都会因为钱的问题无法选择地不过自己想过的人生。
没有足够的钱,没有足够的资产。就根本没有太多选择的问题,因为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把父母送到好的养老院,还是买一个大房子把父母接过来,亦或是在自己家里建一个养老院。这里不是想不想的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说白了就是有没有足够资产的问题。不然,灌那么多的蔡氏鸡汤有什么用呢?所以,就算是为了让你父母过得好一点,你也需要努力奋斗,好好赚钱。
当然,这一切的问题也许只是时代问题,只是转型时期两代人的差异化问题。以后,如果我自己老了,我不希望那时候老年人的生活依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希望自己能平静地死在去旅行的路上;或者死在做慈善的活动上,也或者死在读书写作的书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