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如今被称为21世纪的流行病症之一。很多人都有这样类似的经历,当你打开电脑打算写篇文章,你会想,不如先打扫个房间如何?于是,这篇文章便拖到了一周后。再仔细回想,在拖延的时间里,我们扫地尿遁确实什么都做,但就是不做那件我们计划表里的事。
为什么明知拖延有害,人们却仍然身陷其中?首先我们要从动机到行为完成的过程来分析。
在动机方面,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人的行为意向的强弱是由三大要素构成,分别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
其中,行为态度指的是,我们对计划行为的价值认知以及情感倾向;主观规范是指个体感受到的社会压力。比如,我们做一个游乐园项目时,如果我们认为它是重要的、紧急的且有趣的,同时在你的老板同事的督促下,你的行为意向会越高。
此外,最关键在于第三个要素,知觉行为控制,就是我们对即将要实施的计划难易程度的感知。研究表明,当个人对既定的任务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时,觉得对所需的资源具有较高的控制力时,拖延行为会减少。
由此,我们就可以窥得,当我们制定好一个计划,我们内心也明白这个任务很重要很有价值,并且外部不断施压,但是我们双手却迟迟不能行动起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知觉行为控制”出了问题,有压力的、困难的任务会使我们丧失控制感,降低自我效能感,并触发了行为抑制系统。
所以,直白一点解释,就是我们内心对制定的计划失去了控制感,并形成了核心意识:觉得任务太难,自己恐怕不太行。这也是为什么我面临写论文时,我首先选择了扫地,因为扫地这件事太好控制了。
当我们迫于主观规范,开始被迫“行动”时,拖延并不意味着结束了。这时有一只叫做“即时奖励”的猴子跳了出来,它就是你身体中另外一个自己。当你想要跑步时,它会告诉你炸鸡很香,当你想要静下来读一本书时,它会告诉你游戏更好玩。对此,美国的Tim Urban在TED演讲中也提到过,拖延症的根结在于“即时享受”。它会贯穿你拖延的全过程。
所以,解铃仍需系铃人,要想减轻“拖延症”,那就需要从行为意向到行为做一次化疗。
首先,提高行为意向,通过“精准切割”来降低难度系数和提高自我效能感。以往,我们在制定计划时,只是简单地划分时间点和模糊的工作量,这种“模糊”是最不可取的,并且徒增恐惧。真正有效的计划是,把吓人的项目变成可以实现的、清晰、便于管理的小任务。同时,要使计划足够长,做好优先级,避免让“假紧急任务”占用时间。这个世界上,所有伟大的建筑都是从一块一块砖开始的,也许你会害怕建一座房子,而选择尿遁,但是没有人会担心自己搬不了一块砖。
其次,在行为中,用成功的客观事实来训化“即时奖励”的猴子。猴子因为一次次“即时奖励”带来了快乐,因此也对你的拖延进行了“负强化”,我们要做的就是让它尝到“延迟满足”的糖果,并且明白“延迟满足”糖果比“即时奖励”糖果要更甜。这个训化过程,就是积累“延迟满足”成功的案例。
所以,当我们面临一个任务时,要避免拖延,首先做有效的"精准切割",并通过客观事实来瓦解"我做不好"理念,训化"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