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介绍
日本神户,渡边博子在未婚夫藤井树的三周年祭日上又一次陷入到悲痛和思念之中。博子在藤井树的中学同学录里找到了他在小樽市读书时的地址。由于抑制不住对爱人的怀念,博子按着这个地址给远在天国的藤井树寄去了一封充满问候和思念的书信。不可思议的是,不久博子竟然收到了署名为“藤井树”的回信。经过进一步了解,这个藤井树是一个年轻的女子,而且她还曾是男性藤井树的同班同学,原来是博子从同学录中误抄了她的地址。为了多了解一些男友在中学时代的情况,博子继续与女性藤井树保持书信来往。而藤井树在不断的回忆中,竟逐渐发现中学时代那个和自己同名同姓的少男曾经对自己产生过一段真挚的感情……
《情书》由一个同名同姓的误会开始,通过两个女子书信的交流,以含情脉脉的笔触舒缓地展现了两段可贵的爱情。女主角博子对藤井树的眷恋,两个藤井树之间朦胧的情感。一段是对已故爱人的追忆,一段是中学时期深刻却朦胧的初恋。作家岩井俊二以含情脉脉的笔触,舒缓的展现了两段可贵的爱情。将一去不复返的早年往事写得深沉眷恋,美丽而忧伤。
二:角色性格
男主藤井树是一个散漫懒惰,内向少言,不善与人打交道,特立独行却又心意执着的人。它像一棵树,静默的存在。总是在喧闹的同龄人中显得特别。他喜欢眺望远方,或在角落里低头思索,目光清澈,面庞宁静。他喜欢画画,喜欢登山,喜欢默默做着他喜欢的事。用今天流行的词说,它具有典型的文艺男生的特质,不明媚不张扬,眼里有一层挥之不去的忧郁。
成年后的藤井树,没有多大改变。在一次登山运动中不幸遇难,葬身在皑皑白雪间。女藤井树和男藤井拥有相似的性情,文静本分。因为同名同姓的一男一女,经常被同学拿来玩笑,她讨厌在这个班级,始终回避着男藤井。甚至觉得因为他整个国中三年并不美好。其实,她是讨厌被特别关注和特别对待。因此,当所有人都明白男藤井喜欢她时,她并不知道;当所有人都坚定告诉她,他爱慕她时,她深深怀疑,说一定是弄错了。直到最后发现,他在转学前很奇怪地要求她替他还的那本书里,夹杂着的借书卡上正面写着她的名字,而背面画着她的画像。
渡边博子,善良坚强,忠于爱情。她与女藤井树长相相似。初次见面,男友藤井树告诉博子“你相信一见钟情吗?”就这样打动了博子。从某种程度理解,博子是另一个少女藤井,因为她的身上有少女藤井的影子。
三:特别片段
身兼导演和作家的岩井俊二,把《情书》用电影演绎。高度还原了小说,我认为电影将小说更生动的展现了出来。里面有几个镜头,让我很是难忘。电影开头,渡边博子躺在雪地里,手捧雪花慢慢抛开,明亮的眼睛凝望着未婚夫葬身的雪山。那一个眼睛定格的镜头,我看到了博子对藤井树深掩于内心的呼唤,如果想念有声音,那一定会在心中阵阵回响吧。
博子发现未婚夫曾经爱慕着同名同姓的藤井树,在男友家中翻看着他的毕业相册,找寻着跟自己长相相似的女藤井,悄悄的伤心,却不敢露一丝声色。男友的母亲问:长得像怎么样呢?博子回答:妈妈,如果这是他选择我的理由呢?妈妈搂住了博子的肩膀,博子再也抑制不住的瞬间泪流满面……是呀,如果,这就是自己深爱的男友对自己一见钟情的原因呢?博子明白,连结婚都是她提出来,对自己并没有太多热情的未婚夫,并不如她一般深爱。只是她不敢去相信,也不想去相信。
在追忆男女藤井树中学时,少年藤井树对少女藤井树的喜欢深沉,却显得笨拙。他总是靠捉弄少女藤井来引起她的注意,因为他想靠近她,但他却不知如何做。一起做图书馆管理员,他把所有活丢给少女藤井,自己靠在角落低头看书,其实,眼光却开了小差,总是偷偷看向她的地方。他在图书的借书卡上写上“藤井树”的名字,一张又一张,一遍又一遍,然后告诉她,这些书都是他要借的。其实,是把她的名字练习了无数遍。这些笨拙的小心思,少女藤井并不明白,她只知道他是个奇怪,又喜欢给她添麻烦的家伙。有一次,他们拿错了试卷,少女藤井迟迟没有勇气开口在学校当面找他把试卷换回来。放学后她来到停车场等他,最后直到所有同学骑车离开了,他才来停车场。少女藤井紧迫的想把试卷换了就走,少年藤井却让少女帮忙打灯,慢悠悠在灯光下对答案。两个少男少女,第一次靠得那么近。那时的少年藤井树,一定内心无法平静吧。或许,姗姗来迟是故意的,而拿错试卷却迟迟不归还给少女藤井,也是故意的。他想,她一定会主动来找我的。少年藤井树用笨拙的方式表达着他的心意,他默默喜欢,他悄悄谋划,唯独说不出口。他想靠近,可找不到方式。他企求让她关注到自己,可却让她想避开。
有一次,班上同学又起哄以他俩开玩笑,少女藤井少见的哭了。一个男生当起了新闻播报员,很快这件事经由他嘴传遍了整个班级。一向沉静的少年藤井竟一跃而起,将那个男生打翻在地。从此,大家看少年藤井的目光更加奇怪,不过大家再也不敢公开玩笑他与她。
少年藤井树转学前,少女藤井因爸爸去世好久没去学校。他突然出现在少女藤井家门前,让他帮忙归还图书。那里面夹杂着他给她画的画像,是他在最后阶段想送给她的情书。那时的少年藤井,一定是鼓足了勇气吧!这场暗恋的长跑,他用尽了积攒的仅有的一丝勇气,做出了想告诉她的决定。也许他想的是,如果她不答应,从此以后不在一个学校,我们再也不会相见,她不用害怕。如果她答应了,那我会选择留下来。可惜,少女藤井没有翻开那本书。
故事的最后,长大后的少女藤井树终于发现了曾经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这场关于爱的秘密,当她打开那本少年藤井树离开前让她帮忙归还的图书,拿着里面画着她的画像的借书卡时,她明白了一切不是别人的玩笑,而是真实存在过的事实。她顿时不知所措,却佯装平静的欲把借书卡揣在衣兜里,可她最喜欢的围裙却没有衣兜。斯人已去,她会如何回忆呢,带着笑或是很沉默。
四:个人感悟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故事情节都是缓缓展开,在平静中给观者震撼人心的触动。作者用并不华丽的文字,追忆着似水年华,演绎着对生命,对爱情的思考。
爱,这好像是个总被人们谈起的话题。初恋,是否真的会那么难忘?为何难忘?我想大概是因为那是我们第一次尝试吧,大概是因为那时无论聪明还是笨拙,都是日后不可再复制的自己。我们怀恋初恋,或许是怀恋过去的自己,和曾经的纯粹。
世界上能找到刚好都喜欢彼此的两个人的概率是多少?关于这份喜欢,没有谁晚一步感知到,没有谁后知后觉,也没有谁先一步离开,没有谁独自支撑,这份幸运,有多少人能得到?
暗恋,或许是青春所有喜欢里最难过的一种。这好像,我独自一个人写了一个个故事,写满了一本书,每个故事都关于你,我把所有故事都读了一遍,日日夜夜都读,而这所有,最后都要由我一页页去撕掉。我变得让自己瞧不起自己,行为连带着整个人都变成了一个矛盾体。我想让他知道,可是我又不敢,万一他不喜欢我呢?我想靠近他一点,可是怎么才能靠近呢?我想让他多关注我,可是还是不要了吧,万一我表现得并不好呢?因为我害怕呀,我害怕自己稍稍多做一点,我害怕做了一点不妥当,被你发现,被你厌恶,就会拉远我们现在的距离,连我远远看着你的权利都没了。所以,暗恋里的人啊,认真,但怂。卑微使人敏感,敏感容易让人陷入矛盾。或许,真正造成暗恋难过的不是暗恋本身,而是暗恋者的心态。然而作为暗恋者,大部分人都是认真且怂的。普遍的事实慢慢成为一种现象,由此让人们产生对暗恋几乎一致的共识:这是个不太愉快的事,让人唏嘘。陷入暗恋的人,除了自救他人难救。事实上,暗恋确实是一个人的孤独旅程,这其中点点滴滴的五味杂陈,其他人没有参与过经历过,无法感同身受。并且当一个人爱慕上另一个人时,会出现一种晕轮效应,即觉得这个人处处都很完美,越来越喜欢。那如何理解安慰正在暗恋的人,既然没有感同身受过,最好的方式就不是去拉Ta出来,硬生生告诉Ta说,你怎么这么笨,你喜欢的那个人其实并不好,这样不值得。而是鼓励他,你自己一个人默默的走了这么久,不要再耽误了,为自己勇敢一次吧,只有迈出这一步,才会有更进一步。只是,很多道理暗恋者不是不知,只是不愿去亲手摧毁自己在心里盖起的城堡。留下的一片空虚,该怎么独自面对?能自救的,大多是慢慢把这份情感压制在心里,放进时间的长河里,一边前行,一边一点点冲淡它,直至再回首,能当作一个故事讲起,坦然面对再心无波澜。这样的结局,是最好的了吧!
有些事情,或许悄悄进行才有意义呢。少女藤井树的爷爷告诉她,他在孙女出生时种了一棵树,给她取名为树,让她和小树苗一起成长。藤井树问:你该不会是才编的故事吧?爷爷淡淡一笑,说了句:有些事情,悄悄做才有意义呢!好比,少年藤井树对她的喜欢,一遍又一遍在借书卡上写下她的名字,她却一直以为他是在写自己的名字。也好比,少年藤井树偷懒不整理图书,站在角落自顾自的看书,实则悄悄关注了自己喜欢的姑娘好多眼。
小时候,我会悄悄在树皮上刻下自己的字,想象着多年后长大的自己再次回来看到它。长大后,我会在每个心情复杂的时候写下日记,想象着自己老了回首阅读。那么到老年,我又会悄悄做什么呢?我也许会悄悄把自己的珍藏留给亲友或后代,想象着送去给她们最后一份心意。有些事,或许悄悄做,才有意义呢。
最后,我很认同安妮宝贝给这本书的推荐信里的几句话
1:恶作剧是青春期里典型的内向男孩表达情感的方式。
2:有一种爱是具有古典感的爱,正如小说里少年藤井树对少女藤井树的爱。古典感的爱,可以在静默中没有任何声响和要求地存在。暗中点燃的小小火焰,只用来温暖自己的灵魂,照亮对方的眼睛。而青春期里洁净的爱,是不曾带有任何功利性目的,仿佛只是为了信仰而存在。
3: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在把爱当作一个信仰来追问和找寻。也许它更容易被粗糙地沦落为种种工具,标准。衡量,评判和误解。它需要的耐心和容量太大,以致很多人没有信心。
4:真实的情感最终是和一切盛大无关的事。和幽深艰涩的宗教哲学无关。和坚不可摧的道德伦理无关。和瞬息万变的世间万物无关。也许只是仅仅在白雪皑皑的群山间一次泪流满面的问候:你好吗?我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