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障碍的诱因:生活事件(外因)、负性认知(内因)、消极行为(结果)。在生活事件和负性认知的内外因共同作用下,产生消极、负性的认知观念,进而产生抑郁情绪,引发生理反应,产生消极行为,消极行为强化抑郁情绪。
人际关系问题是引发抑郁症的首要原因。在儿少科大部分是青少年,他们的人际关系问题要么是家庭内部,要么是学校师生和同学关系。住院的病人十个有八个家庭亲子矛盾冲突严重,要么有个控制型的妈妈或者爸爸,尤其是妈妈与女儿冲突严重。病区的女性比男性多,这是符合抑郁的概率的。
人际关系冲突可能引发抑郁,抑郁的患者会破坏人际关系,其他人会给他负反馈,可能导致患者采取人际隔离,没有人际关系的支持,抑郁会更加严重。
抑郁的成因比较复杂,过往的人际冲突和现在的人际矛盾都可能引发抑郁。当然不是所有人在遭受人际冲突时都会抑郁,内因(负性的核心信念)也很重要。
亚伦.贝克认为,抑郁患者的认知表现在对自我、世界和未来的负性信念上,抑郁患者往往认为自我是无能的、没有价值的、不被喜欢的。对自己的未来是悲观的,不会好起来的,周围的人对自己是冷漠的,充满敌意的是不会帮助自己的。
我的一个来访者就是典型的抑郁症状,时常有空虚和绝望感,对周围人冷漠,有敌意。这是一种投射,他认为周围的人是冷漠的,充满敌意的,所以他对别人也是冷漠的,充满敌意的。他的这种人际互动模式,导致周围人对他真的是冷漠和有敌意的。
我们对周围人和世界的认知,使得我们选择了与周围人和世界的互动模式,这种互动模式又强化了我们的认知。要想改变人际互动模式,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我们对世界和他人的深层信念。他人是善意的,世界是安全的,我是有能力的,有价值的,可爱的。
父母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孩子建立正向的核心信念:我是有价值的,我是有能力的,我是可爱的,世界是安全的。咨询师也可以通过与来访者互动帮助来访者建立正向的核心信念。
有些家长在和孩子互动过程中不断指出孩子的问题,进行负向强化,导致孩子散失信心,形成负向核心信念!“我是没有能力的”、我不行,我不好等认知观念导致孩子产生消极的行为模式,结果恶性循环。
如何让孩子有价值感呢?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并且给予他正向反馈,对孩子的点滴贡献积极反馈。如何让孩子觉得自己是有能力的?很多家长开始学习之后就开始放任孩子不管,在孩子没有养成自律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的时候,这种放任不管其实是抛弃!
孩子没有能力去管理好自己,那就没有能力拿到正向的结果,就没有办法形成正向强化。家长在管与不管之间摇摆,要么管得过严,要么放任不管,这两种都是极端!一个孩子如果在两个极端之下来回摇摆,可能会导致精神分裂。
具备良好养育功能的父母,首先内核稳定,孩子提出过分要求或者摆烂的时候,有力量拒绝和督促;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有力量和他并肩作战,给予他力量爬起来。
功能不良的父母情绪不稳定,没有力量在某些必要的时候说“不”,也没有力量在孩子遭遇挫折的时候与他一起面对困难。当然还有些父母所有时候都说“不”,不给孩子正向回应,无回应处便是绝境!
我不解决问题,我就会成为问题!
任何事都是利弊两面的,一个人形成了负性认知之后,就会采用一些补偿策略,使得自己看起来是积极的、正向的、健康的。
比如,努力、回避、顺从、警惕这些补偿策略。努力,回避、顺从和警惕,这几个补偿策略我都有。努力确实让我更加优秀,不断的努力让我找到了自身的价值感,在这个努力的过程当中,我确信,我是有能力的,我是有价值的!回避冲突是我的一个补偿策略,对权威的顺从也是一个补偿,对陌生人的警惕和不信任也是一种自我保护。
我正在尝试正面面对冲突,尊重平等的对待权威,对他人给予更多的信任。尝试从多角度来解释外在的发生,接纳并尊重所有的发生!不过多解释,也不用自己旧有的负性认知去解释他人行为,不进行负向的强化,打破认知三角的恶性循环!
我们不一样,世界才精彩,接纳自我,允许别人做自己,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