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人都想过或者听过这样的话:会议上,我说了不该说的话,同事会不会孤立我,我太没用了;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等红绿灯太麻烦了;不要说了,听我的,准没错……
有的人很自卑,把每件事都当成自身的问题,用消极的感知代替客观的环境;有的人只有自己,忽略他人的感受和权益,理所当然享受一切;有的人很傲慢,只捍卫自己发言的权利,总是要求别人服从自己。
这就是典型的自我中心主义,要么将每件事都与自己联系起来考虑,要么以自己或自己利益为先,自私自利,要么扭曲现实,维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这是因为,我们给自己戴上了很多信念的枷锁。借“我不行”的信念推却个人成长;用“人家都这样”的借口回避道德审查;凭“我是对的”的想法拒绝集思广益。每一次的焦虑、迷茫、无理和无所畏惧,使得自我中心主义的枷锁越箍越紧。
更严重的是,这层枷锁还会蒙蔽我们,阻止我们去了解自己思维的问题。
从前,有个布店的老板,用一把比标准尺要短一点的尺,昧着良心赚钱。一天,他突然决定把短尺换了,做个正经商人。
可是,他心里又觉得不安,想要知道对面那家布店是不是也用标准尺。于是,他趁对面的布店生意忙乱时,偷偷量了一下,发现这家的尺竟然比自己原来的尺还要短。
他一想:“原来我比他还好,我又何必跟自己过不去呢?”然后,他又开始用那把短尺赚黑心钱了。
思维的枷锁会促使我们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去保全自己以及自己的利益。
《思辨与立场》的作者理查德认为,每一个人的心智,或多或少,都有与生俱来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
如果想要摆脱自我中心主义的枷锁,首先需要我们监控自己的思维,评价自我中心主义的倾向程度。自我中心的标准一共有五条。
第一条是“这是真实的,因为我相信它。”他人的观点正确与否,取决于是否与自身的观点一致。双方观点一致,就是正确;反之,则是错误。简单来说,这种行为就是党同伐异。
比如杠精。在他们的世界里,真正完美的人,只有他们自己。
第二条是“这是真实的,因为我们相信它。”从“我”变成了“我们”,就是说从个体变成了集体。持有这样信念的人往往躲在集体的背后,冷眼旁观。简单说,就是听集体的,是集体做的决定。
《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一书中曾提到,日本人很少用到人称代词当主语。比如中文的表达“董事长批准了某项目”,翻译成日语就是“某项目董事会批准了”。
在日本人看来,我是集体的一员,不能出风头,要和大家一个步调。于是,“我们”就成了“我”逃避责任的借口。
第三条是“这是真实的,因为我想相信它。”因为我们想要,所以相信,即使成功的概率很渺茫。我们坚持和挣扎着,就像抓住救命稻草一般。
比如沉迷赌博的人。他们往往越赌越输,越输越赌,因为他们对于赌赢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现实中,在外人看来,这种毫无根据的坚持,往往是荒谬的、疯狂的。
第四条是“这是真实的,因为我一直相信它。”我们的行为是基于过去的信念。在生活的旅程中,我们收获了不少来自这些信念的正向反馈。所以,我们认定,早期的信念是正确的。
比如说我们的长辈,总是说“”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用他们的想法为子女好。
然而,任何成功的方法都是有条件的。当客观环境发生变化,这些信念有可能是错误的。
第五条是“这是真实的,因为从我个人的利益出发我相信它。”当我们所坚持的信念能促进我们财富、权力或地位的提升,就算违背道德准则,我们更倾向于相信它,践行它。
比如商业上的不道德行为。排污企业认为,只要控制污染的力度符合环保规定,就可以忽略企业本身对环境污染的不良影响,甚至偷排偷放;施工单位不顾工程质量,盲目追求工程进度和利润,留下建筑塌方、火灾等隐患。
不知悔改地追求个人利益,牺牲公众的利益,久而久之,良心会消失殆尽。良心泯灭,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提醒一下,如果觉得在自己身上进行对照检查太费时的话,我们可以转向思考别人身上的例子,检查可能会变得更简单。
心理学在过去20年最显著的发现就是:人可以选择他想要的思维模式。在我们发现和理解自我中心思维主义后,我们需要不断练习去驯化它。
改变自我中心思维主义,需要从自身和心灵的关系入手。
每一个人都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欲、有所行。而这四个要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成就不同性格的个体。
举个例子。老板批评了小李,他很难过。小李怀疑老板不喜欢他,要炒他鱿鱼,就想换个工作。于是他开始投简历。
现在,同样的事情,小李改变一下想法:老板批评他是希望他进步。为了在老板面前挽回形象,小李更加努力工作,提升业绩。
显然,前面的小李心态和想法是消极的,因为他陷入了自我中心主义思维。后面的小李则是积极的。当想法改变后,小李的欲求、行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迎来一个崭新的风貌。
人这辈子,其实活得就是一个心态。心态好,状态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