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家好,我是吉优倍的黄老师,今天分享的主题是“养收之道”,先说一下这个标题,养收之道,来自于《黄帝内经素问》中的《四气调神大论》,其中说到:“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概要说就是说秋季的养生。
现在,养生以及科普类的文章很多,天天都能看到各种分享。我看其中50%以上是广告,就算不是广告,所谓天下文章一大抄,为了流量,在网上随意搜索一些内容拼凑成一片文章,内容肤浅,甚至错漏百出。还有一些是以西方科学的角度谈养生的,你要是稍微懂一点点黄帝内经,你就知道这些科学角度的养生很多都是没有道理,甚至是有害的,存在极大的误导。
对于普通老百姓,该咋办尼,其实也很简单,如果你真想知道养生之道,好好读读黄帝内经就可以了,不完全懂也没有关系,你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收获,每读一遍,您的智慧都会增长一分。
我的分享,100%都是原创,我分享的角度一般都是从观察自然,到理解自然之道。其实道并没有那么高深,只是现代人离自然太远了,不懂自然而已。
2
先摘录几句《黄帝内经》中的警句,把基本的道理先讲清楚,看第一句:
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
这说的是圣人知道顺应道,愚蠢的人不懂,这个“佩”可以有两个解释,一个通“背”离的背,还有一个解释是“佩戴”的佩。过去的人喜欢把玉佩戴在身上,是为了看上去好看。所以,一类愚蠢的人是背离道,还有一些人似乎懂一点,可惜只是看的,并不是去身体力行。
其实,我看,现代人更多的是,完全不懂什么是道。尤其,很多人从小到大都是被科学所洗脑了的,因此从来就不知道也从来没读过老祖先这些经典的文章。
再看第二句: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形而后药之,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亦不晚乎!
我很惊讶,老祖先几年前就说出这样精辟的话,这也是现代很多人的生动写照,渴而穿井,斗而铸兵,听上去很可笑,但是,多少人的行为却是天天如此呢。
我记得之前的分享中说过这样的话:
孩子上学了不适应,你以为只是学前班的问题,其实你落后的是从1岁就开始,长达6年的亲子共读。
孩子从来没有过安安静静、专注自己的事情超过10分钟,一上小学,每堂课可是40分钟,孩子怎么可能适应的了,你以为只是适应的问题,其实,你的陪伴,你的育儿方式早就已经注定。
看到孩子不长个,你着急,可是孩子每一天的生活,你却丝毫不懂的呵护他的脾胃,孩子的个子,孩子的健康,这不就是注定的了吗。
几乎我的每一个分享都提到,父母对于孩子的任何事情,最关键的就是“早一点”,早一点学习,早一点懂得自然之道,早一点着手,只有早一点,未雨绸缪,才能让育儿变得很轻松,变得越来越轻松。无论健康,如论学习,无论一切都是如此。
再看两句: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顺之则奇疾不起,是谓得道。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阳生阴长,阳杀阴藏。治病必求于本。
这说的什么是道,那就是阴阳,也就是顺应阴阳发展变化的自然之法。阴阳五行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
3
万物生长靠太阳,这个大家都知道。太阳就是阳,咱们先来观察天地,这个阳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天上的太阳,每天东升西降,另一个阳大家可能还不太清楚。
举个生活中的经验,在农村生活过的应该知道,冬天井里头的水是温的,尽管外面冰寒地冻,水管还经常冻裂,但井里头的水却很温暖。夏天呢,气温很高,井里头的水却是冰的,小时候没有冰箱,夏天买了西瓜,就是放到井里头,一会儿拉上来,就是冰镇西瓜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大地底下也有一个阳,在寒冷的冬天,太阳光照最少,照到地面上的能量也最少,这时,地底下这个阳潜藏的最深。
中医有句话叫“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这里头君火就相当于太阳,相火就是大地里头这个阳。
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我记得小时候在学校还背过,可惜没有人给你讲这里面的道理。24节气一般被认为只是农业农民需要,其实,人要想健康一样需要懂得这里头的智慧。人和植物其实是一样的,一样离不开太阳、月亮,太阳落山,人就要睡觉,太阳升起,人也起床,这不就是顺应天地、顺应自然吗。当然,连这点都不顺应,那人是活不下来的。人作为万物之灵,和一棵树一样立于天地之间,尽管人的能量很大,但是和一颗树其实是完全一样的道。
冬至一阳生,冬至是一年中白天最短,晚上最长的一天,相反,夏至就是晚上最短,白天最长。冬至就是一年之中阴之极,所谓阴极阳生,所以也是一阳来复的时刻。也就是说,冬至开始,前面提到的,这个地底下这个阳,开始萌动,从最深的潜藏状态开始萌动。大家看到的从惊蛰一身春雷,万物复苏,植物逐渐破土而出,冬眠的动物也出来找食。其实冬至以后,地底下已经开始活动,树木已经开始长根。为什么?就是因为,那个在冬天,潜藏起来的阳开始活动。春生,就是随着这个阳的升发,万物开始生长。夏长,夏天,太阳能量最强,地底下这个阳也最活跃,都跑到地面上了,这个时候也是植物生长最茂盛的时候。
秋收,秋天,太阳能量又变弱,大地上这个阳开始收敛,又要开始往地底下钻,所以,植物叶子开始逐渐枯萎。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植物发现阳已经开始收敛,快要走了,肃杀之气的阴马上就要到来,因此,植物也开始收敛,开始把自己体内所有的精华,全都往果实里收。这个时候,枝和叶从最茂盛的状态,逐渐不再继续发展,而是把自己所有的精华,自己吸收的所有的天地之气,都逐渐往果实里收。所以,枝和叶逐渐枯萎,但果实却逐渐丰满。为何非要收啊,因为植物懂得自然之道,大地的阳开始收敛,自己也得收,要不收或收的太晚了的话,就会被秋天肃杀之气所伤,所谓被秋刑的意思。这个刑就是刑罚的刑。
到了冬天,万物凋零,大地的阳潜藏起来,潜藏在很深的地底下,植物呢,自己的精华躲在果实里,就等着来年果实再一次生根发芽了。如果是多年生的植物,比如树木,那跟人更像了,冬至一阳生,地底下阳气活动,也开始长根,一直到春天发芽,夏天地底下的阳跑到地面上,太阳和地底下的阳两阳合明,植物生长最快最茂盛,到了秋天,大地这个阳开始收敛,树木也不再生长,也开始收,到冬天,大地上这个阳潜藏在地底下,树木呢,虽然没有死,但是叶子枯萎了,很多枝干也都枯萎了。树木深悟自然之道,自己的阳也是潜藏在自己最深的根里头,所以冬天把树的枝干随便剪一般都没什么事,因为树木的阳已经潜藏起来,要是夏天剪的话,对树就有很大的伤害,因为那时候阳可是敷布在体表,在每一片叶子,你的每一剪刀对树木都是伤害。
再看看人,其实和树是一样一样的。人身体哪里最热啊,当然是心脏,因为心脏每时每刻都在搏动,在产生能量,心脏就像天上的太阳,心脏和小肠有一根大血管相连,这就是中医总说的一句话,心移热于小肠。这样人体下焦就有了能量,就像前面说到的大地底下这个阳。人体肚脐后面就是命门,所谓命门相火,就是下焦这个阳。肚脐下三寸,就是关元穴,关元就是封藏人体的元气。命门相火,温煦人体的元气,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人体肚脐上4寸是中脘穴,这个高度可以理解为大地,就是脾胃中土的位置,上面就是上焦,上焦主要有心和肺,心就是太阳。下焦有肝肾,肝位置在中间,但功能在下焦。肝就是木,肾就是水,命门相火蒸动肾元,就是水生木。如果下焦相火不足,很多人都是如此啊,就是水太冷了,就无法生木。
冬天,人体的阳气也是要封藏的,因此,冬天要穿厚衣服,因为人体的阳气不能够为你御寒。冬天封藏,这是自然之道,如果你非得露胳膊露腿,阳气就没办法,尽管应该睡觉,但不得不被你叫醒起来工作,这就是逆天而行啊,该修养生息,你却让它消耗,想一想,不阳虚怎么可能呢。多少女孩的妇科问题都是阳虚所致。
所以,人体和自然是一样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养生呢,就是顺应自然,春天是养生之道,夏天是养长之道,秋天是养收之道,冬天是养藏之道。
4
再回顾一下黄帝内经中关于养收之道的描述: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这几句话有很多的内容,咱们一点点讲。
秋属金,对应人体的肺,所以,不顺应养收之道,逆之则伤肺。咱们先看看这个肺。肺在五脏中属于娇脏,最容易受到伤害。
位置在上焦。肺主治节,就是所有的节律都跟它有关,也可以理解啊,人体所有的活动不都有赖于肺的呼吸,有节奏的呼吸嘛。这个一呼一吸是否健康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当然,这个呼吸跟肾也有密切的关系,肾就相当于下焦的一个风箱,靠这个风箱的负压把空气吸进去,所以吸气还得依赖肾,呼吸困难,如果是不能吸,那是肾的问题,如果不能呼,那就是肺的问题。所以,道家也好,佛家也好,修炼,首先要练习吐纳呼吸。
肺在上焦,人体有三焦,下焦是人体最里头最深处,相当于植物的根,上焦就是人体最外头。肺主皮毛,主管毛孔的开阖,人的毛孔是会呼吸的。我曾经听说过这样的事件,一对年轻人结婚,一些无知的年轻人喜欢闹,给新郎泼了一身油漆,又是夏天,结果没多久,新郎就死了。真是愚昧无知加无畏。
肺主表,主皮毛,肺负责人体与外界大自然、与天地最直接的交互。一年360天,5天1候,3候也就是15天1个节气。五天气候就有一个小的变化,一个节气就有一个比较大的转变。24个节气就是一轮春夏秋冬。这个肺负责每一天跟外界的协调。如果肺有问题,那每一个季节转变都会是一个比较痛苦的事情,身体容易出状况。秋天又是肺容易受伤的季节。
肺主收敛,肺气是往下收敛的,肺气不断往下收敛,阳气就不断潜藏,这就是金生水,如果肺不好,阳气就不能很好的收,秋不收,冬就不藏,因为没得藏了啊,自然春不生,夏不长了,所以,健康不是某一天,不是某一时,是一年360天,每天每时每刻的顺应天时和顺应自然。
肺属金,金克木,秋天肺金会克制肝木,所以适当多吃点酸的,酸入肝,养一养肝木,尤其是容易发怒的肝不好的那种人。刚刚暑天是湿为主,那时候可以多食辛辣,但,秋天了,就要少吃点辛辣的了,因为辛甘发散为阳,不利于秋天阳气的收敛。
秋季和春季相反,春季是要升发,而秋季是要收敛。收首先就是神要收,不能过于劳神,不能过于亢奋,运动适当减少(当然,常年不运动的除外)。尤其是晚上就不太适合运动了。
既然要收了,就要避免大出汗,因为大出汗,毛孔大开,秋天的寒凉就很容易侵袭人体。这就是被秋刑啊。
说到出汗,多聊几句。因为出汗是人体健康与否的一个重要指标。暑天,一定要出汗,要无厌于日,因为体表阳气盛,所以通过出汗,一方面呢降温,另一方面把身体的垃圾都排出去。但是,很多人夏天都是待在空调房里,就害怕出汗。这样,身体体表的寒湿就越来越多,这些寒湿以后也没多少机会排出去,因为秋天冬天越来越凉啊,所以,一直堵在肌肤和肌肉,慢慢就越来越阻碍经络的畅通,经络不通,各种毛病,痛痒等,就越来越多。
秋天呢,就不能总出大汗了,出了汗,要赶紧擦干,因为,体表阳气在减少,寒湿就更容易侵入人体。而且,出大汗的运动,违反了收敛之道啊。
很多小孩子,盗汗都严重,就是一睡着就一身汗,我听到很多奶奶都说,这是孩子汽水,正常的。是的,很多孩子都这样,但这不正常,这一定要及时调理啊。阳加之于阴之为汗,所以阴虚就容易盗汗。阴一虚阳就更盛,越不平衡,盗汗就越来越严重,就是恶性循环。汗为心之液,总这么流失,身体逐渐就越来越差了。你想啊,心力每睡一觉都巨大消耗还怎么指望孩子能好好的专注,好好的学习呢。
我还发现有些孩子不正常出汗,有些是稍微一动,出很多汗,这是阳虚,不是阳盛哦,阳虚就控制不住汗。阴平阳秘乃治,阳不秘,自然阴就不守。
我还发现有个别孩子,一段时间出油汗,就是特别黏的汗,这也是比较严重的问题,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脾虚的问题了,已经涉及到先天肾阳了,如果不及时调理,肾阳虚可就非常麻烦了,整个人就都虚衰了。知道人死之前会出最后一次汗,叫绝汗如油,那个也跟油似的,可怕不。
当然,出汗有很多,比如区域性出汗,比如手脚出汗……这都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参照个体的其他方面情况来分析。
总之,要懂得什么是不正常的,及时调理,治未病很重要。
5
再说一句老话,春捂秋冻,很多道理,字面上好理解,但要真理解透彻一些,还是要一些琢磨的。春捂秋冻,是很基础的养生法则,道理其实挺深刻的。
展开之前我要先说一下,任何事情要结合自身具体的情况,不能太教条。比如养孩子要健康,要说一句话的话,那就是“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但是也要根据情况。比如,今天听了分享了,回去就把孩子的衣服去掉几件,那可能就有问题。三分饥与寒,对于很健康的孩子来讲,没问题,如果身体本来就很差的孩子,一下子又冻着了,所以,得慢慢来。
说春捂秋冻,春天和秋天都是一个过渡的季节,其实就是水和火之间的过渡,这两个季节的养生却很不相同。为何春天要捂秋天却要冻呢,因为整个春天都是升发,是阳气从潜藏的状态要升发出来。整个秋天都是收敛,阳气要从体表逐渐收敛,收敛到肾。
这个升发和收敛不是一天完成的,一个季节都在升发、都在收敛。春天,是由冬天而来,冬天阳气是封藏状态,阳气还没有升发,体表的阳气还非常微弱,所以嘛,春天要早点起来,多运动,因为运动相当于催阳气赶紧起床。但是,体表的阳气依然很微弱,所以啊,要捂。
秋天呢,由夏天而来,夏天,阳气是敷布在体表,所以,要减少运动,但是身体是有惯性的呀,而且,阳气还在体表呢,所以稍微冻一冻,相当于告诉阳气,还不快收,不收我就削你了呀。
6
秋天本燥,而且阳气这时往里收,所以有些人会感到烦躁,燥热。尤其阴虚的人更是如此。阴虚之人最怕内热,因为本来就阴虚就会导致内热,阳再一收就更内热了。
你看,现在很多人,能冬不能夏,就是冬天穿一点点没问题,夏天还不怎么热,就必须开空调,一热就特别受不了。千万别觉得这是身体强壮的表现哟,这是身体内热很严重的表现。因为内热自然不怕冷,就怕热。中医讲,寒证易治,一热难除。因为寒证,温一温就好了,艾灸一下效果都特别明显。但热可没那么容易清掉,尤其长期喝酒的湿热体质。关键这种热逐渐累积,热本来就是生命能量的消耗,而且热对阴也消耗很快,内热会逐渐把身体的阴一点点烤干了,人的本源很快就消耗完了啊。
现代人,普遍内热重,尤其胃火重,还加脾虚阳虚。为什么,当然是生活习惯带来的,尤其是饮食吃肉太多了啊。以吃素为主的人,身体比较平和,吃肉多的人,身体热就比较多,喝酒多的人,身体里头全是湿热。
身体平和的人,身体比较敏感,身体热多,带来的结果容易阴虚,容易脾虚,因为,热自然就会把阴慢慢烤的越来越少啊,因为热,自然就更能吃,尤其很多小孩,吃肉很多的,大冬天都敢吃冰激凌,身体平和的话,大夏天都不需要,因为不舒服啊。
其实,夏天吃冰激凌比冬天还坏,因为夏天体表阳气盛,其实体内阳气却少,很容易伤脾胃。
狗是吃肉为主的,所以狗肉是性热的,养狗不能给它吃热的食物,大冬天它也是喝凉水,狗的脾胃跟人不一样啊,就是厉害,什么都能消化。人不一样啊,人是吃素为主的,你总吃肉,内热就多,就喜欢寒凉,而寒凉呢,又伤脾胃,伤了脾胃呢,吃啥都不能吸收,但是依然能吃啊,吃的一点不少,但是吸收的很少,所以,一身的肥肉。脾主肌肉,但是脾虚,无法运化,就不能把五脏的营养给五脏,所以全都在自己这儿啦。
内热重,就容易阴虚,阴虚更加加重身体的燥,阴虚呢,又容易上火。
实际,阴虚阳虚最后都是一样的,阴虚严重就无法封藏相火,相火是需要封藏的很严密的,就像北方冬天生炉子,晚上封的严严实实的,扎几个小孔透气,这样等第二天早上,火还在,不会熄灭。
人体的寿命,就在于肾元,也在于相火,这个相火蒸动肾精,这个需要一点点的温煦,不可像烧水一样,因为这是一辈子的能量,烧水一样,能量一会儿就烧完了,人就死了。
所以,相火要封藏,谁来封藏,就是靠阴啦。阴虚,就不能很好的封藏相火,这个相火就不在下焦好好呆着,火性炎上,跑到上焦来,结果各种上火的症状。相火不断外泄,就是不断消耗,自然,逐渐就阳虚了。
所以,好的身体是下热上寒,差的身体,刚好相反,上热下寒。但人的身体,上是不能热,下是不能寒的。如何不上热下寒啊,脾胃为中土,很重要,是上下沟通的桥梁,脾升清,胃降浊,脾胃强健,自然,就上面凉下面热。
随着秋天的到来,天气越来越干燥,北方人会有深刻体验,我是南方人,在北方生活了近二十年,北方的秋天,尤其是冬天,那个干燥是很难受的,加湿器都不管用,改变不了大环境啊,所以嗓子总是有问题。
当然,天气干燥,人的身体也会干燥,本来燥是跟凉在一起的,因为阳收了,湿就蒸动不起来,所以燥,但阴虚的话,体内有一点热都不舒服。湿往往是跟热在一起的,热蒸动水分才生湿啊。所以,阴虚的人秋天更要注意养生,本来秋天是可以多吃一些肉的,但是肉会让身体内热加重。
可能正因为现代人的体质,凉茶很流行,大人都喜欢喝,因为内热。但是凉茶一定是不能给孩子喝的,因为寒凉伤脾胃。其实凉茶,跟冰激凌不是一样的道理吗,真正懂养生,不是多喝凉茶,而是应当少吃肉啊。
今天就展开这么多吧,已经太多了,还想到很多内容,以后再分享吧,最后还是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秋季养生来结尾: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好的,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