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从社交做工具简单,比如微信到微信支付;但从工具做社交就很难,比如支付宝到圈子。那么,从青年学生求职工具到社交工具,就难上加难。对于青年学生来说,校招、寒暑假是使用求职类app的高峰期。一旦毕业、开学,如何留住这些用户?甚至利用这些用户拉来新用户?今天体验的“大街app”,还要在把握青年学生群体特征、提升社交体验上再下功夫。
1. 体验环境
- 产品名称:大街
- 体验版本:IOS v4.4.0
- 体验设备:iphone5s
- 操作系统:IOS10.1.1
-体验时间:2017年1月8日18:00
-体验者:@飞机走了
2. 产品定位
一句话概括:年轻人专属的社交招聘app
slogan:年轻人的社交app
产品定位特点:
- 用户的针对性:主打年轻人(在校生、应届生);
- 产品特质:
A.社交招聘 通过社交(加好友、即时聊天)拓宽人脉、了解求职信息;
B.信息推荐:个人订阅公司、职位、校招,精准推送合适求职机会
3.需求分析
(1)产品解决什么需求
A.信息筛选成本: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在校生求职需求更多集中在实习信息,应届生集中在校招信息和其他职位信息。现有的求职信息平台将实习信息与一般招聘信息放在一起,且不提供校招信息这类时间跨度长的信息,学生往往辗转各个公司主页寻找校招信息,或者在万千招聘信息中寻找一个不需要工作经验的实习信息,大大增加了青年学生的信息筛选成本。
B.求职信息参考:学生群体往往无工作经验,因而没有太广的求职人脉,难以获得可靠的、具有参考性的经验性信息,大大增加了求职困难度。
(2)产品如何实现需求
A.在求职信息的提供上,主推校招信息、实习信息以及其他不需要工作经验的职位信息。
B.私人订制心仪职位、公司与校招项目,通过数据筛选实现精准、实时推送。
C.通过搭讪同校、同专业、公司同事,获得更多参考性信息。
D.提供招聘面经与公司信息讨论,更全民了解相关信息。
(3)产品解决的深层次心理需求
垂直、方便、精准、全面、参考性
4.用户画像
根据百度指数2017年1月1日-4日数据,如图示:
&1.用户主要集中在华东地区
&2.用户年龄主要分布在20-29岁(69%)
&3.用户多为男性(73%)vs女性(17%)
因此,其目标用户可能为:
小宋,男,22岁,大三,华东地区XX大学XX专业,热爱互联网,积极向上,生活独立,寒假到了,想要寻求一份实习,一来增加工作经验,二来为接下来的秋招做好准备,但是身边同学都没怎么实习过,因此在网络上寻求实习信息。
5.体验过程
(1)注册与完善信息
-注册页面填写手机号终于可以3 4 4空格排列了!还是有走心的APP的!
-提供微博、微信、QQ、人人四种登录方式,符合其社交招聘定位
-居住地址填写体验极差,竖条排列,用户需要下滑多次,手机屏幕又小,建议改为分栏、整页排列
注:其实在筛选期望工作页面,就做到了分栏、整页分布,由此看来,整个APP存在设计不一致、不统一问题
(2)寻找信息
【机会】界面
-以订制+推荐形式提供求职信息(由于此前填写的个人信息,因此首次登陆便自动生成订制,方便、精准、快捷 )
-顶部提供校招、职位、公司栏,对应用户核心信息诉求
-搜索框提供职位、校招、公司、人脉搜索,人脉搜索设置的太隐蔽,用户使用有探索成本
-职位页面每次提供一个职位信息,左滑为“不感兴趣 ”,右滑为“一键投递简历”,单击进入“详情”。但左滑后的信息就不再出现,如果用户只是想先大概看一看再做决定,如此设计就有些简单、粗暴了。同样卡片式设计,拉勾、boss直聘更适用些
-职位页面提供的筛选钮太小,辨识度不高,绿色设计与整体页面风格不搭配
-顶部另外提供了菜单导航栏,包括【感兴趣项目】、【已报名宣讲会】、【已收藏职位】等信息,与【我的】界面功能重合,设计的极为多余
【搭讪】界面
-提供同校、同专业陌生人信息
-此功能未发挥应有效果,用户看到同校生、同专业学生的个人信息其实帮助不大,核心信息应该是某一职位已入职的人、正在实习的人,是同校、同专业,用户才有搭讪的动机与诉求。但是,这些信息并没有体现出来。
【逛逛逛】界面
-这个页面想做的太多了……总共有9个栏目(包括各种banner),但是类似热门职位、HR急招这些功能或多或少与之前重复
-既然要做一个信息广场,核心还是放在学生感兴趣的求职问答、职场生活及部分名气宣传上
-【大街职答】作为一个问题社区,没有主题分类、问题搜索、邀请答题及互动设计,做的比较简单。所有答案均不可见,需要完成分享才可以看到所有答案。这个设计虽然可以达成app的推广,但这笔账算得有些短视。后文会提供我的看法。
-不过,提问界面引导用户准确提问,给出问同行、问hr、问师兄师姐、问公司,细节很赞
【消息】界面
-主要为投递反馈及其他邀约,其中投递反馈分为网申职位与社招职位,设计切合目标用户
-界面设计年轻、卡通,符合符合用户群体特征
【我的】界面
-顶部为个人信息及职业档案修改,问题是最后无法生成一个可预览的完整简历,全部为卡片式信息;优势评价通过邀请他人评价自己,既客观真实,又提高了用户之间的活跃度
-投递反馈与【消息】界面功能重合
-互相感兴趣就可以成为好友,这里设计这么多有些不理解
6.如果我是PM
作为一款专注于社交招聘的APP,其在社交方面的打造并不深,无论是搭讪还是问题社区,都没有准确契合年轻人新鲜、表达、分享的性格特征。以社交为基因,但大多数人却把它当做校招信息的整合工具,这从搭讪界面已毕业用户活跃度就能看出来。
如果我是PM:
-积分制:利用答题、登录、分享、写面经等形式获得积分,积分可以以电商合作设置积分商城,还可以用做问题社区听取答案的支付道具
-职业规划与专业求职指导:聘请职业HR、已工作人士开展线上、线下分享
-提供付费、私人求职辅导服务,此形式在微信群、公众号上目前开展的较多,已有客观的市场验证,加之大街app的用户规模,可以探讨出一条变现路径
-增强问题社区的互动反馈与成就机制,给予优秀回答者签约?加V?等奖励
产品小白体验第三篇,请多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