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活在世上,无人不防御,无事不防御,无处不防御。
防御之于人,犹如军队之于国家,皮肤之于身体。军队用于保护国家,皮肤是为了保护身体,各种防御机制则是为了保护我们的心理。
每个人都会使用防御机制,但是所采用的防御方式却各不相同,防御的组合是人格。通过防御方式可以看出一个人人格的强度、稳定度和成熟度。
通过一个简单的S—R(刺激——反应)可以看出防御机制的不同:老师把手依次放到几个学生的头上,几个学生的反应会各不相同,有的会冲老师笑笑,有的会下意识地躲开……不同地反应表现出不同的防御方式。
防御机制的全称是自我防御机制。
什么是自我(ego)?自我防御机制是怎样产生的?
弗洛伊德把人的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
“本我”代表追求生物本能欲望的人格结构部分,是人格的基本结构,在人一生的精神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快感,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是“原始的人”。
“超我”代表良心或道德力量的人格结构部分,在较大程度上依赖于父母的影响。它的活动遵循“道德原则”,是“道德的人”
“自我”位于人格结构的中间层次,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自我”既要帮助“本我”满足本能冲动和欲望,又要对“本我”进行管理和指导,以兼顾“超我”及外界环境的要求。“自我”是“本我”与“超我”与外界环境的调节者,“自我”的这一功能,是一种适应环境、个体保存的本能。
“自我”在决定是否应该满足“本我”的本能冲动和欲望时,不但要考虑外界环境是否允许,还要考虑“超我”是否认可。不被认可的本能冲动和欲望会引发焦虑,为减少焦虑,“自我”就要将这些本能冲动和欲望以另外的方式展现出来,这就是防御。
为了减少焦虑,发展起了自我防御机制。可见,焦虑于心理而言关系重大。
人具有自我保存的本能,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随时都要维护个体的安全,在发现危险信号时,会形成“真实焦虑”。弗洛伊德说:“真实焦虑”(现实性焦虑)或恐怖对于我们是一种最自然和最合理的事情,我们可以称之为对外界危险或意料中伤害的知觉与反应。
可见,焦虑具有特殊的功能,它能唤醒自我警惕,并去发现已经存在的内部或外部的危险。
根据产生的根源不同可以将焦虑分为现实性焦虑、神经症性焦虑、道德性焦虑。现实性焦虑是由客观对象引发的焦虑;神经症性焦虑是意识不到的焦虑,是阻抑于无意识里的焦虑,造成焦虑的威胁来自本能冲动;道德性焦虑来自超我,被体验为耻感和罪感。
德国精神病学家Gebsattel认为:没有焦虑的生活和没有恐惧的生活一样,并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对此,许又新教授补充到:“一定程度的焦虑是有用的和可取的,甚至是必要的。吃饭是必要的,但如果吃得太多,就会肚子痛了。”
当自我把焦虑当成一种危险或不愉快的信号时,就会做出反应,形成自我防御机制。自我防御机制可以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用一定的方式调整自我欲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经过调整,可以使人们同时接受本我欲望和现实要求,从而不致引起情绪上的严重痛苦和焦虑。
防御机制能减少焦虑,但同时也限制了一个人对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觉察。可把防御机制分为适应性较高的防御机制和适应性较低的防御机制。适应性较高的防御机制主要靠压抑(repression),适应性较低的防御机制主要靠分裂(splitting)。
一般情况下,防御机制使用得当,可免除现实痛苦以适应现实,若使用不恰当,虽然感觉不到冲突和挫折引起的内心焦虑,但是这些冲突和压抑却能以症状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形成各种障碍。
防御无处不在,言谈举止中有防御,发型服饰中也有防御。生活中,通过觉察他人的防御方式,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人,通过觉察并调整自己的防御方式,能使我们的心理更加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