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2020)
恐怖悬疑类,4星
个人想法:
①看得很爽,逻辑设定,恐怖氛围的营造,还加了一层亲情;
②结局母亲身上的伤出来之前我一直以为是“精神分裂”的设定;
③前期多可怜后期多恐怖,一排排冰箱出来我也跟着窒息;
④警察好弱,妙没;
⑤女主过于傻白甜了,虽说你小时候家庭幸福,但你爹好歹去世了啊,还能蠢成这样;你不是被你妈拉扯大的吗还好意思对你妈恶语相向,无语哈;
⑥有一些逻辑硬伤
仅讨论让我存在一定困扰的
①以彩蛋结局为前提,女杀手囚禁女主,那么女杀手改变过去的契机?
②这个很好解释,与99年产生联系的东西只是电话,没有其他的,杀手完全可以囚禁女主后直接自己指挥99年的自己
③为什么女主的记忆不发生改变?
④女主不穿鞋子下楼我就开始觉得多少沾点了,穿个拖鞋很麻烦吗,没打理过的房子直接就上脚
⑤警察局没有人值班吗
⑥或许该当女主的一场梦来理解?
Ps.女杀手电影脸真的很好看啊!
《恐怖游轮》(2009)
悬疑惊悚片,五星。
与电话比起来区别在于时间的流动。电话中主空间的时间是不断向前的,游轮中的时间取决于女主的意愿,但女主选择继续循环几乎可以说是必然,除非她真正从害死儿子的自责中走出来。
这部循环的逻辑线很清晰,不会有解释不清的bug,jess的每个阶段都能想得出来:
-暴躁家庭主妇(jess透过回忆看,死路一条);
-(记得循环)登船的jess;
-做了个梦忘了的白jess=第一次循环的jess;
-第二次循环的jess;
-第三次循环(想起全部直接黑化)的jess
个人认为这部也可以理解为jess接受心理辅导,一切循环都是在那里面进行的,每次没走出来都代表杀死暴躁主妇进行下一次循环,游轮上时间是恒定的。
司机正好是医生,在做暗示。
ps:
Triangle 是怎么翻译成这么土的名字的啊··
jess回到家里我差点就以为要继续battle像coherence一样不停杀自己了
文章:信息茧房时代:偏见、撕裂与群氓
推荐,很专业的一篇文,探讨信息茧房、人类认知与自由市场的关系,读个一知半解,许多概念理解起来有点困难。
2006年哈佛大学凯斯·桑斯坦在他的《信息乌托邦》中提出了信息茧房的概念。桑斯坦指出,在信息传播中,公众所接触的信息是有限的,会选择自己愉悦的信息,久而久之,会将自身桎梏于像蚕茧一般的“茧房”中
互联网曾给我们制造了一个信息海洋,但如今的算法却编织了一个个信息茧房。在自己的信息茧房中,每个人看自己想看的,听自己想听的,宛如回音壁一样不断地重复那些悦耳的声音。然而,这种舒适终将付出沉重的代价:偏见、撕裂与群氓。
其实,只要信息是自然流动的,即使存在信息不对称,人也可以在经验基础上建立抽象逻辑。这就是德国哲学家康德的“先验”认识论。经济学家米塞斯用先验来解释奥派的方法论。先验,其实是在经验基础上的抽象逻辑。
如今,技术精英借助算法悄无声息地夺权,给每一个人都量身订做了一个信息茧房。
缺乏抽象逻辑的人容易服从于一种哲学。米塞斯在《人的行为》中揭示了这种哲学的逻辑问题。它认为主观服从于客观,真理源自现实而非逻辑,进而推导出生产力决定论、劳动价值论、身份决定论、立场决定论、动机决定论、历史决定论
服从于这种哲学的人,谈历史,使用的是盖棺定论;谈现实,强调“存在即合理”;谈国家,但不思考何为国家。他们不问是非,用折中主义掩盖错误;不知对错,用屁股决定脑袋。在公正面前,将妥协视为艺术,将守正视为愚蠢,将标签视为标准,将立场视为正义。总之,“大即原罪”,资本家等于罪犯,反对我的人一律是卖国贼、汉奸和资本家的狗腿子。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人的同情心,是随着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拉远而急速下降的。”
让每个人的言行,承担应有的代价。这个世界才能往更好方向走。个人言行的“待价而沽”促使人类彰显谨慎、谦逊、包容、进取的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