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论》第七篇《进攻》的主要原则
《进攻》是《战争论》的第七篇,主要论述了六部分内容,包括进攻概论、消灭敌军的四种看法、破坏敌人作战力量、进攻的顶点、战略机动和各种进攻(如图1所示)。
图1 《进攻》的主要原则
一 进攻概论
进攻的概念相对独立,但也和防御交织在一起。进攻中的防御是阻力,削弱进攻效果。进攻的目标是打垮敌人,手段是消灭敌人,原则是出敌不意。进攻会战的特点是包围或迂回。进攻是较弱的作战形式(如图2所示)。
图2 进攻概论
防御的概念是抵御进攻,它本身不能构成完整的概念,没有进攻也就没有防御。但是进攻本身是相对独立的概念,没有防御,进攻也可以存在。
《战争论》写道:“战争中的防御(其中包括战略防御)决不是绝对的等待和抵御,也就是说,决不是完全的忍受,而只是一种相对的等待和抵御,因而多少带有一些进攻因素。同样,进攻也不是单一的整体,而是不断同防御交错着的。可是,二者的差别在于:没有还击的防御是根本不可设想的,还击是防御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而进攻却不是这样。攻击或进攻行动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本来并不需要防御,只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才不得不把防御作为一种不得已的下策而加以采用。”
进攻中的防御是阻力,削弱进攻效果。因为既进攻又防御,就相当于要将力量用于进攻和防御两个方向上,这样与单纯进攻相比,减少了进攻方向上的力量,从而削弱了进攻效果。从物理学或经济学的角度来说,专业化于一个方向可以产生更多成果,将力量分散到进攻和防御两个方向,必然减少进攻方向上的效果。
《战争论》写道:“战争中的进攻行动,特别是战略上的进攻行动,是进攻和防御的不断的交替和结合,但是不能把进攻行动中的防御看做是进攻的有效准备和加强,即不能把它看做是一种有效因素,而只能看做是一种不得已的下策,是一种妨碍前进的阻力,是进攻的原罪,是进攻的致命伤。
因为进攻只有一个有效因素,进攻中的防御只不过是一种累赘的阻力,所以进攻不像防御那样有不同的方式。”
打垮敌人是目的,消灭敌人是打垮敌人的手段。《战争论》写道:“打垮敌人是战争的目标,消灭敌人的军队是手段。”
进攻的主要原则是出敌不意。《战争论》写道:“
进攻战的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出敌不意。越能用奇袭的方式进攻,就越能取得胜利。防御者可以利用他的措施的秘密性,利用他的部队的隐蔽配置做到出敌不意,而进攻者只有利用突然的接敌运动才能做到出敌不意。
一般说,进攻的惟一优点几乎只在于揭开战争序幕的出敌不意。突然性和不断前进是进攻的最有力的两个翅膀,尤其在以打垮敌人为目标的进攻中,它们更是不可缺少的。”
进攻会战的特点是包围或迂回。因为进攻者在运动并且进攻敌人,防御者驻止并且等待敌人进攻,进攻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包围或者迂回敌人,所以进攻会战的特点是包围和迂回。《战争论》写道:“
进攻会战的主要特点是一发起会战就进行包围或迂回。十分明显,在战斗中利用包围确实能带来很大的利益,这是一个战术上的问题。利用包围甚至变换正面进行会战,本来是交通线的位置有利时应该采取的手段,却往往成为精神和物质占优势时采取的手段了。至于翼侧攻击,即在会战中变换正面作战,则比包围更为有效。”
进攻是较弱的作战形式。《战争论》写道:“进攻是较弱的作战形式,防御是较强的作战形式。”
二 消灭敌军的四种看法
进攻是为了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是为了达到打垮敌人的目标。那么消灭多少敌军才能达到打垮敌人的目的呢?消灭敌军包括四种看法,只消灭为达到目标要求的军队;尽量多地消灭敌人的军队;在保存自己力量的前提下消灭敌人的军队;只在有利的时机消灭敌人的军队(如图3所示)。
图3 消灭敌军的四种看法
《战争论》写道:“消灭敌人军队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这应该如何理解呢?要付出什么代价呢?关于这个问题可能有下列几种不同的看法:
(1)只消灭为达到进攻的目标所必需消灭的那部分军队;
(2)尽量多地消灭敌人的军队;
(3)在保存自己力量的前提下消灭敌人的军队;
(4)从第三点还可以引申出一点,那就是进攻者只在有利的时机消灭敌人的军队。对进攻的目标来说这种情况也是可能发生的。”
三 破坏敌人作战力量
战争的力量的对抗,增加自己的力量和减少敌人的力量都有助于获得胜利。破坏敌人的作战力量包括直接手段和间接手段,直接手段是会战,在战斗中消灭敌人军队,进攻方追求速决战,防御方追求推迟决战,因为一般而言,进攻方的力量大于防御方,进攻方希望尽量早决战以防止力量消耗和各种意外影响胜利;而防御方则希望尽量晚的决战,这样它可能增加力量和各种偶然性来增加胜利的可能。间接手段包括除会战外一切能削弱敌人的方法,比如占领要塞,占领部分国土和占领未设防地区等(如图4所示)。
图4 破坏敌人作战力量
《战争论》写道:“战斗是破坏敌人作战力量的惟一手段,当然,它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达到目的:(1)直接的;(2)间接的(即通过各种战斗的安排)。因此,如果说会战是主要的手段,那就是说它并不是惟一的手段。占领一个要塞,占领一部分国土,这本身已经是对敌人作战力量的一种破坏,而且还能够导致对敌人作战力量的更大的破坏,也就是说它同时是一种间接地破坏敌人作战力量的手段。
占领一个未设防的地区,除了直接达到某种预定的目的而外,也可以看做是对敌人作战力量的一种破坏。诱使敌人离开它占领的地区所起的作用,同我们占领敌人未设防地区的作用很相近,因此只能把它同占领未设防的地区同样看待,不能把它看做是真正用战斗取得的成果。
如果说,在防御会战中,统帅要求尽量推迟胜负决定的时刻,以便赢得时间(因为防御会战如果在日落前胜负未定,通常就是一次胜利的会战),那么在进攻会战中,统帅就要求胜负决定的时刻迅速到来。”
进攻绝对力量削弱包括7种原因,分别为:占领敌人的国土;占领背后保障交通线;战斗伤亡和疾病减员;远离补充来源地;围攻或包围敌人要塞;努力程度逐渐下降;同盟的瓦解(如图5所示)。
图5 绝对力量削弱
《战争论》写道:“进攻力量的削弱是战略上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具体场合能否正确地认识这一问题,决定着进攻者能否正确地判断当时他能够做什么。
绝对力量所以会削弱是由于:
(1)要达到进攻的目标,即占领敌人的国土(这种削弱大多在第一次决战以后就出现,但进攻并不随着第一次决战的结束而终止);
(2)进攻的军队需要占领自己背后的地区,以便保障自己交通线的安全和维持生存;
(3)战斗伤亡和疾病减员;
(4)远离补充来源地;
(5)围攻或包围敌人要塞;
(6)努力程度逐渐下降;
(7)同盟的瓦解。
进攻中取得的胜利是已存在的优势的结果,正确地说是由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共同造成的优势的结果。我们在前一章已经指出,进攻力量会逐渐削弱。当然优势也可能是逐渐增长的,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优势总会是逐渐减弱的。进攻者可以像买东西一样获得一些在媾和谈判时对他有利的条件,但他必须先以自己的军队为代价付出现款。如果进攻者能够把自己日益减弱的优势一直保持到媾和为止,那么他的目的就达到了。有的战略进攻能直接导致媾和,但这种情况极为罕见,大多数战略进攻只能进行到它的力量还足以进行防御以等待媾和的那个时刻为止。超过这一时刻就会发生剧变,就会遭到还击,这种还击的力量通常比进攻者的进攻力量大得多。我们把这个时刻叫做进攻的顶点。。由于进攻的目的是占领敌人的国土,所以进攻必然会进行到优势消失为止。这就促进进攻者向目标推进,而且也很容易使他超过预定的目标。如果我们想到,在比较双方力量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那么就不难理解,在很多场合要确定交战双方究竟谁占有优势是多么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一切往往取决于不十分可靠的想像力。”
战争是两种力量的对抗,绝对力量削弱并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敌人削弱的比我方的多,也就是说战争是两种力量的比拼,力量大的一方更容易获胜,一方力量的削弱,相当另一方力量的加强,比拼的是相对优势。军队在前进过程中,存在7种增加力量的原因和5种削弱力量的原因,要考察最终双方力量的对比情况,这是最重要的。7种导致力量增强的原因包括:敌军损失大于我方;敌人无生命作战力量损失;敌人丧失补充来源;我方得到以敌养己之利;敌人的各个部分失掉内部联系;敌同盟国丧失,我方同盟国增加。5种导致力量削弱的原因包括:我方进攻敌人要塞;敌国境内导致的各种困难;远离补给地;强国保护敌国;危险增大使敌人努力程度上升。要在这12种原因上努力,尽可能增强自己的力量并减少力量削弱;尽可能削弱的敌人的力量并增加敌人力量的消耗(如图6所示)。
图6 前进力量增强和削弱原因
《战争论》写道:“在军事行动的过程中,军队不断遇到增强自己作战力量的因素和削弱自己作战力量的因素。因此,问题在于哪种因素占优势。交战双方中任何一方力量的削弱,都应该看做是另一方力量的增强,因此,无论在前进时还是在退却时,双方无疑地都会遇到增强力量和削弱力量这两股洪流。
前进时导致力量增强的最主要原因是:
(1)敌人军队遭到损失,这种损失通常比我们大;
(2)敌人在仓库、补给站、桥梁等无生命的作战力量方面遭到损失,而我们根本没有这种损失;
(3)从我们进入敌国领土的时刻起,敌人就开始丧失土地,因而也丧失补充新的作战力量的源泉;
(4)我们获得了这些源泉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得到了以敌养己之利;
(5)敌人的各个部分失掉内部联系,不能正常活动;
(6)敌人的同盟国同敌人脱离,而另一些国家则转向我们;
(7)最后,敌人丧失了勇气,甚至有的放下了手中的武器。
前进时引起力量削弱的原因是:
(1)我们被迫围攻、封锁或监视敌人的要塞;或者敌人在我们取得胜利以前用来采取同样行动的部队,在他退却时撤回主力了;
(2)从我们进入敌国领土的时刻起,战区的性质就变了,它成了有敌意的地方;我们必须占领它,因为只有被我们占领的地区才是属于我们的,但是即使在我们占领了的地区,我军的整个机器也会到处遇到困难,而这些困难必然会削弱整个机器的效能;
(3)我们日益远离自己的补充来源地,而敌人则日益接近他们的补充来源地,这使我们不能及时地补充已经消耗的力量;
(4)敌国受到的威胁,引起其他强国来保护它;
(5)最后,由于危险的增大,敌人的努力程度会上升,而胜利一方的努力程度则相反地会逐渐下降。
现在我们来谈谈引起力量削弱的原因:
(1)围攻、封锁和包围敌人要塞的需要,在大多数场合将随军队的前进而增加。仅仅这个原因造成的力量的削弱,对军队的当前状况就能发生极大的影响,以致很容易就抵消了所有的利益。
(2)第二个原因,在敌国境内建立战区的必要性必然随军队的前进而增大。由此而引起力量的削弱,即使当时对军队的状况不会发生重大的影响,但长期下去对军队的状况会比第二个原因发生更大的影响。
(3)第三个原因是,军队同补充来源地(不断削弱的军队必须从这里不断得到补充)的距离随着军队的前进而增加。一支出征的军队就好像是灯上的火苗一样,灯油越少,离火苗越远,火苗就越小,一直小到完全熄灭。
(4)政治结合关系的变化。如果胜利在这方面引起的变化对胜利者不利,那么不利的程度同胜利者前进的程度大体上成正比;如果这种变化对胜利者有利,那么有利的程度同前进的程度同样地大体上成正比。
(5)引起敌人更强烈的抵抗。敌人有时会由于恐惧和惊慌而放下手中的武器,有时则会受到热情的激励而奋勇拿起武器,并在第一次失败后进行比以前更激烈的抵抗。”
四 进攻的顶点
进攻会有一个顶点,超过顶点就会开始损失;而进攻不足就不能达到目标,只有进攻适度才能达到媾和的目标(如图7所示)。
图7 进攻的顶点
《战争论》写道:“在这里我们还必须指出,胜利者在危险过去以后,在为了扩大胜利成果正需要做新的努力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松懈现象。如果全面地观察一下这些互相对立的不同的因素,无疑会得出如下的结论:在一般情况下,利用胜利和在进攻战中前进,都会使进攻开始的优势或通过胜利所取得的优势受到削弱。
超过这个目标的努力不仅是力量的无效的发挥,不再能带来任何成果,而且是力量的有喜的发挥,会引起敌人的还击,根据极为普通的经验来看,敌人的这种还击往往会产生非常大的效果。
于是就发生了如下的情况:大多数统帅宁愿在远离目标的地方停下来,而不愿离目标太近;而有些具有出色的勇敢和高度的进取精神的统帅往往又超过了目标,因而达不到目的。所以只有那些能用少量的手段创建大事业的人才能顺利地达到目的。”
五 战略机动
机动指军队为争取主动或为形成较敌有利的态势,有组织地移动兵力和转移火力的行动。战略机动有5种利益,包括:切断或限制敌人给养的供应;同其他部队会合;威胁敌人同国内或同其他军团和军的联系;威胁敌人的退路;用优势兵力攻击敌人单个据点。战略机动包括两组概念,分别为包围和内线活动,分割兵力和集中兵力(如图8所示)。
图8 战略机动
进攻是积极主动的,防御是消极被动的,防御也是等待进攻,所以机动具有进攻性质。《战争论》写道:“机动总是更多地具有进攻的性质,而不是具有防御的性质。
机动所带来的利益,有时应该看做是行动的目标,有时应该看做是行动的根据。这些利益主要是:
(1)切断或限制敌人给养的供应;
(2)同其他部队会合;
(3)威胁敌人同国内或同其他军团和军的联系;
(4)威胁敌人的退路;
(5)用优势兵力攻击敌人单个据点。”
战略机动包含的两组概念也是分别对应进攻和防御的,进攻者采取包围形式,防御者采取内线活动形式;进攻者采取包围或者迂回时会分割兵力,而防御者在内线活动则是集中兵力。对于两组概念,不能说一种比另一种优越,每一种方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战争论》写道:“在战略机动中有两组对立的概念(它们表面看来似乎是不同的机动,而且被用来推论出错误的原则和规则),即四个概念,实际上它们是(而且必须看做是)同一事物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第一组对立概念是包围和内线活动,第二组对立概念是集中兵力和分割兵力。
对第一组对立概念人们决不能说,其中的某一个一般说比另一个优越。因为,第一,一方追求这一种行动方式,必然会引起对方追求另一种行动方式,后者就像是前者自然的平衡力和真正的中和剂一样;第二,包围同进攻是同一性质的行动,内线活动则同防御是同一性质的行动,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进攻者更适合于采用包围,防御者更适合于采用内线活动。哪种行动方式用得最恰当,哪种行动方式就较优越。
对另一组对立概念也同样不能说其中的某一个比另一个优越。兵力较强的一方可以把兵力分散在若干地点,这样做可以在许多方面在战略范围造成便于自己生存和行动的条件,同时还可以保全自己部队的力量。兵力较弱的一方则必须更多地集中兵力,力求通过运动来弥补由此产生的缺陷。但是要获得较大的机动性必须有较高的行军技能。因此,兵力较弱的一方必须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这就是最后的结论。如果我们能始终保持前后观点一致,我们就必然会处处都碰到这个结论,因此,可以把它看做是检验我们论证的逻辑性的试金石。”
六 各种进攻
进攻有很多分类,按照地形分类有渡河进攻、山地进攻、沼泽地进攻、泛滥地进攻和森林进攻等。按照进攻对象分类有阵地进攻、营垒进攻、单线进攻、战区进攻、要塞进攻、运输队进攻和舍营进攻等。按照进攻方式可分为会战、战略机动、牵制性进攻和入侵等(如图9所示)。
图9 各种进攻
在第六篇《防御》中,《战争论》已经论述了各种地形的防御,这里的地形进攻是地形防御的补充。防御者容易获得地形利益,所以地形越不利时,进攻应该越谨慎。
对于各种对象的进攻,进攻的方法和利益会有区别。比如单线的防御很容易被进攻突破,而进攻要塞则要困难许多。舍营的敌人由于战斗准备不充分,进攻者更容易获得利益,进攻舍营军队可以获得四种利益,包括:获得部分国土;袭击带来的利益;敌人战斗损失;敌军混乱和沮丧。
《战争论》写道:“一切单线式的配置,例如加强的前哨线等等,总有容易被突破的特点。但是,如果突破不是为了继续前进从而求得决战,那么进攻者只能得到微小的成果,为这样的成果采取这种行动在大多数场合是不值得的。
对舍营的敌人军队的进攻,也就是对一支没有集中的军队进行袭击。这种袭击如果能使敌人军队不能到达预定的集中地点,如果能迫使它在后方较远的地方另选一个集中地点,那么袭击就算成功了。
集中地点后移的距离,在危急时很少在一日行程以内,通常可达数日行程,所以由此而造成的国土的丧失并不是很小的,这是进攻者所得到的第一个利益。
进攻者只能袭击那些位于进攻的纵队前进方向上的、敌人最前面的舍营地。即使如此,袭击很多这样的舍营地也很少能顺利进行或完全取得成功,因为一个大部队的接近是不会不被人发觉的。但是这种进攻方法是不可忽视的,而且我们把由此产生的成果算作是这种袭击的第二个利益。
第三个利益是能迫使敌人进行部分战斗,并且使他在这种战斗中遭到重大的损失。
最后,第四个利益(也是整个行动的结果)是使敌人军队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混乱和士气沮丧,从而使敌人即使最后把军队集中起来也不能立即使用它们,于是一遭到攻击就不得不再放弃一部分土地,不得不完全改变原来的作战计划。”
会战是消灭敌人的主要方式;战略机动也可以获得一些利益;牵制性进攻有些类似于《三十六计》中的调虎离山,通过牵制性进攻来调离敌人的军队,从而有利于另一个战场的胜利。牵制性进攻指:为使敌人把军队调离而对敌国的进攻。牵制性进攻有三种利益,包括:袭击带来的利益;敌人战斗损失;敌军混乱和沮丧。牵制性进攻要使敌人调出的军队多于我方,使得我方在主要战场形成兵力优势。对牵制性进攻有利的条件可能有四种,包括:进行牵制性进攻,主要进攻没有受到削弱;牵制性进攻威胁防御者的重要地点;受到牵制性进攻的敌国臣民对本国政府不满;受到牵制性进攻的地区可提供大量供给(如图10所示)。
图10 牵制性进攻主要原则
《战争论》写道:“
所谓牵制性进攻,是指为了使敌人把军队调离某一重要地点而对敌人国土进行的进攻。只有当进攻者的主要企图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不是夺取进攻的那个地方时,这种进攻才是特殊的行动,否则,它仍然是一般的进攻。
牵制性进攻可能是有利的,这是容易理解的;但是毫无疑问,它并不总是有利的,它甚至往往是有害的。对牵制性进攻的主要要求是,它应使敌人从主要战区撤出的兵力多于我方用于牵制性进攻的兵力。如果牵制性进攻所吸引的敌人兵力同自己所使用的兵力相等,那么它就不再是真正的牵制性进攻,而成为-种次要进攻了。
对牵制性进攻有利的条件可能是:
(1)进攻者派出进行牵制性进攻的军队以后,主要进攻仍然没有受到削弱;
(2)进攻者用牵制性进攻可以威胁防御者的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的地点;
(3)在受到这种进攻的地区内敌国臣民对本国政府怀有不满情绪;
(4)受到这种进攻的地区是可以提供大量作战物资的富饶地区。
牵制性进攻的实施
(1)牵制性进攻可以是一次真正的进攻,在这种场合,实施中除了大胆和迅速以外没有什么其他的特点。
(2)但是,牵制性进攻也可以只造成将要进攻的假象而不真正进攻,在这种场合,牵制性进攻同时就是佯动。至于这时应该使用哪些特殊手段,只有熟悉情况和人员特点的机灵的人才能提出。这时,必然会引起兵力的极大分散,这是事物的性质决定的。
(3)如果兵力不是十分小,并且退路被限制在一定的地点上,那么建立一支支援这一行动的预备队,是实施这一行动的一个重要条件。”
图11 《可以量化的军事学》全书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