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whales
本文为心象PSY原创
甚至过年、过节才会变得压力山大的亲戚攀比,也因微信群、朋友圈的普及来得频繁而猛烈。
From 心小象
近日,一名北大毕业的美国留学生王猛(化名)的一封长信,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
长信中王猛言辞激烈,满是父母的过度关爱以及缺乏亲情,让他没能树立足够的信心。为了彻底地摆脱父母的控制,他甚至6年前就已经拉黑父母的所有联系方式,包括微信。
在这件事情的背后,心小象看到除了工作压力之外,承载在通讯工具上重如泰山的人际关系。
特别是在微信崛起之后,微信群的项目研讨,朋友圈的点赞之交,订阅号的知识焦虑,小程序的全民互动,我们的每一寸私人空间都在被微信榨取。甚至过年过节才会变得紧张的亲戚攀比,也因微信群、朋友圈的普及也让炫耀变得即时。
怎么办呢?拉黑,不敢;卸载,没胆;小号,太懒。面对这种“永不下线”的人际压力,似乎微信分组成为每个人朋友圈的常态。只有这样才能保留一点点私人空间。
恭喜!你已经交流成瘾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微信的地方就有焦虑。最宽广的不是大海,而是人际关系。就算已经标签分组,微信长屏幕之下,每个人都仍有着不同的焦虑。
人生赢家们在这场24小时/天“永不下线”的舞台剧中,能够保持旺盛的精力,在朋友圈、微信群里对其他人进行不间断轰炸。
有些人并非活在现实,微信才是他们的生活领地。吃饭、出游、生病、遛狗都要在朋友圈里实况直播,一条消息十分钟无人点赞评论,就如同百抓挠心。
更多的人,在迷宫似的微信群里,戴着面具转换朋友、同事、知心姐姐、可爱萌新等多重角色。还肩负着点赞评论这样的社交重任,深夜阅览朋友圈。
1943年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Abraham Maslow提出层级需求理论。他认为当生理需求满足后,人们会开始追求安全、社会、尊重,并最终实现自我超越的需求。
也就是说,当生存不再是问题时,我们就会开始考虑生活问题了。而通过微信建立更密集的人际关系网络,我们不仅产生了更多的生活需求(安全、社会、尊重),也让我们能够更巧妙地展现自己,来获取需求。
从这个层面来说,对于微信的依赖更像是一种交流成瘾。现实复杂的环境因素,让我们的需求被压抑、忽略或转移,最终让我们不得不通过微信来获得满足。
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除了焦虑,就是更多的焦虑。
科技时代的道德绑架
王猛的例子也正体现科技时代下新型的道德“绑架”:对于个体,越便利就越束缚。
就算你逃到美国,也逃不出人际关系的手掌心。每个个体都织入这张大网中,不仅仅是工作,包括爱情、亲情等亲密关系也将你24小时押在线上:
微信没有马上回,就是“你不爱我”;
朋友圈也是公众场合,“辣鸡”吐槽不能发;
尬聊的消息不断闪现,心烦又不能对红点点视而不见;
……
有个朋友没有立即回她妈妈的微信,她妈妈一个电话过来就劈头盖脸地训斥。在这种人际压力之下,对微信的焦虑就产生以下几种特征:
1、失控
对微信产生莫名“期望”,明明知道5分钟前刚刷过,还要再刷。微信群没消息,还是点开一个又一个。
2、分散
随身携带,不仅吃饭、睡觉、上厕所等日常活动时要微信,连工作、学习、开会等紧张时刻也忍不住要刷微信,注意力很难集中。
3、无效
被动地接收大量无效信息,微信群、订阅号列满戳不完的小红点,甚至自己发出的语音都还要再听一遍。
在许多人眼中,白色的屏幕光已经变成黑洞,将有限的时间吞噬殆尽,架构成熟的微信将我们的双手绑在线上,拼尽全力都难以抽离,现实离ta越来越远。因为微信,我们与手机越发难舍难离。
如何缓解微信焦虑
当然,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期待人类退回到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毕竟“适度”才能彰显人类伟大理性。既然焦虑是微信在心理掀起的巨大波澜,那么通过一些合理的方法,微信焦虑也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1、调整认知偏差
调整认知偏差,是所有较为轻微的心理问题都会用到的方法。它是治疗心病的“心药”。
对于微信焦虑症,我们需要重新认知的不仅是焦虑心态,即准确地明白我们具体焦虑的内容是什么,工作,爱情,友情,还是过载的人际关系。并付出实际行动解决(电话和面对面,能够带给人更大的安全感),而不是在屏幕上手动徘徊。
同时,也需要调整对于微信工具性的认识,意识到微信的作用,除了交流,还包括查询资料,自我表达,社群运营等。
充分地利用微信把事情做好,成就感就是对焦虑的最好抵消。
2、微信时间管理
事情一旦涉及行动,时间管理就十分重要。
一天只有24小时,一分一秒都不会多,也不会少。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每个人都可以设置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式。
制作计划要留出弹性空间,但是越少越好。如果24小时都是弹性空间,那就意味对别人来说你24小时都可利用。
具体方法可以包括:设置X小时一次的回复时间节点;每天定制2-3个时间查看订阅号;将不重要的群聊设置静音,并制定微信群聊的时间额度;私聊重要的事尽量用微信通话等等。
3、进行资源分类
正如前面所说的,作为工具的微信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平台。
朋友圈、微信群、好友列表是人脉网;订阅号、微信搜索是重要信息检索平台;同时,朋友圈和微信群还能提供社群需要的正向反馈。
提前设置好标签,将自己手机上的微信资源进行分类,不仅能够更快地与优质资源搭上线,为过载的微信社交减负。
具体操作方法可以包括:好友列表细化标签分类,信息表达更有针对性;朋友圈屏蔽“表现型”的朋友,保留“进取型”的朋友;订阅号置顶数量控制在5个范围内,按月定期清理沉底或多条未读的公号等等。
不要害怕错过微信里的红包,抢到几毛钱的快乐也不过只是多巴胺的骗局。
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短期的快乐迷惑你,如果长期不能获得正向反馈,长期的理性的鞭策下,最终不是迷失在微信,而是迷失于焦虑。
你有在微信上感受到心理压力吗?欢迎给亲爱的心小象,留言吐槽~
图片来源:网络&《华尔街之狼》
心象PSY(XinxiangPsy)-提供专业的心理学文章和心理测试,倡导泛心理阅读新方式。
我们旨在这物欲横流的纷乱社会,陪你看清你自己,找到与这个世界和平相处的方式。这里不仅为你提供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解析这个世界的内在规律,也是为你排忧解难的“解忧杂货店”,倾听你内心声音的亲密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