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玄宗看了李白的诗赋,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一路小跑过去,表达了一个君主对知识分子的仰慕。
在宴席上,玄宗给李白赐座,并且亲自给李白调羹,这可是莫大的恩宠,惹得周围人十分眼红,这其中就有一个位高权重的太监,此人天性谨慎细密,妒忌心又强,可以说为李白的仕途埋下了伏笔。
期间玄宗问到一些社会上的热点问题,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亲陪皇帝左右。
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要李白陪着,而每当这个时候,才思敏捷,灵感如泉涌的李白,便顺水推舟,做出一首又一首歌咏皇帝是诗作。
到了天宝二年,李白每天的生活都没有任何变化,不是陪皇上骑马狩猎,就是陪杨玉环在花园赏花,就在欣赏牡丹的时候,皇帝正好经过。
随即命令李白,即景赋诗。
李白堪比曹植附体,三步并作两步,一步一平仄,创作了脍炙人口的的《清平调》,玉环研墨,笔墨纸砚,一应俱全,太白大笔一挥,后世有了珍藏的作品。
《清平调》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也许,这样的生活在常人看来生活十分惬意的,可李白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我们揣测下,后宫佳丽三千人,除了贵妃独宠我一人。太白兄还有什么不开心?
也许你对了,他过的很开心;也许,你错了,他真的不开心。
就算富甲一方又怎样?就算锦衣玉食又如何?他还是感觉不到自由,只是住进了一个更大的鸟笼,被当做一个宠物罢了。
接下来,李白的官运开始发生了变化。这人就是个太监,在李白第一次进到皇宫,被皇帝所欣赏的时候,就把他当做敌人。
一个是权重四海的,渤海郡开国公,内侍监首领高力士,一个是落笔摇五岳、啸傲凌王侯,独领风骚的天才诗人李白。他们相聚在唐明皇李隆基身边,周旋于沉香亭上和白莲池畔的清歌曼舞、美酒香花中。
一山不容二虎,矛盾看起来波澜不惊,实则海下暗潮涌动。
这一天,皇帝又准备开party,推杯换盏,酒过三巡,行酒令到了太白这里,李白两只眼睛在眼眶乱转,话语间,李白的身子软了下了,像面条一样滑落到桌子底下。
高力士说:太白兄,你喝醉了、
李白说:我没有,你说错话了,我罚你为我脱靴。
众人看着玄宗,面面相觑,高力士自视尊贵,但因唐皇在前,遂应之。此后怀恨在心。
对御用文人生活日渐厌倦,加上高力士在玄宗背后说李白坏话,而李白始纵酒以自昏秽。玄宗呼之不朝,玄宗逐渐对李白没了好感,君臣关系,渐渐疏远了。
之前得玄宗赏识 ,自己呆在宫中,想走不让走,这回好了,既然宫中人都不待见我,那我走吧。
在一个落日余晖的下午,天边升起来一片晚霞,李白向玄宗做了最后的告别。一别不知何日再见,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重获了自由,对于靠吹嘘拍马,登堂入室的黑暗官场,我也不想再见!
唐代自高宗始仍以洛阳为都,李白离开长安,到了洛阳。在这里,他遇到蹭蹬的杜甫。
两人一见如故,虽然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但这丝毫不影响两人的心灵交流,双方对诗词歌赋,都有着极深的造诣,造就了了两个人的惺惺相惜,华夏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双雄诗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个是诗仙,一个是诗圣,就这样在洛阳伟大的会师了。
虽然这个时候,李白早已闻名天下,而杜甫风华正茂,就是名气差了点,但没有关系,英雄莫问出处。两人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
两个人都有狂傲不羁,率性洒脱的一面,都喜欢喝酒,每见便吟诗作赋,大醉而归。
《将进酒》节选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会面,访道求仙。同年秋天,两人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
他们还在这里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和杜甫一样落魄,不过没有关系,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有共同的价值观,三人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这年的秋冬之际,李白与好友告别,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离开洛阳,到了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只要听说哪里出了个有名的道人,李白总是不远万里,跋山涉水,风餐露宿地赶去拜访。
开始了他的另一段传奇人生,这这里,他到了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人生路远,天高水长。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道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