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有用,怎么才是有用。就从人的一生过程说起。
· 第一个有用应该是生存,所以学习第一个目标是学习生存,学习吃,穿,住,行,交流等。这是人之为人的第一次学习,而这阶段的学习更加直接,直击学习的本质。例如:吃。当第一次碰到母亲的乳房的时候,讲究方法方式吗?只要是能将母乳吸进嘴里即可,有没有什么花式吸乳法之类的动作。没有,就是怎么实用怎么来。第一次吃饭用手抓,那是本能但从另一个角度也是一种进食的学习,就是简单的直接方法,要不要学习用几根手指抓更有效更多呢?用勺子吃饭时要不要学习拿勺子的技巧呢?所以从生存的角度来看,学习就是以有用为根本。
· 第二个有用应该是获取满足吃穿住行等物质资源的技能。这里的技能是指生存的基本能力。这阶段的学习还是以“有用”为基础的学习,为什么说是以“有用”为基础,因为这阶段的学习是比较盲目和杂乱的,但其第一要务是学习有用的知识技能来用于生存,哪些花里胡哨的技能和知识对于这个阶段来说不适用,就没有必要去学习。
· 第三个有用是获取生存之外的发展。发展是人向上生长的必备条件,每个人不可能永远只是满足于基本的生存,当人能满足生存的基本条件之后,就应该用学习来促使自己发展,而不是停留在生存的层面。这种学习其实更注重实用性。当他经历了生存的满足后,更加注重学习的目的性,为的是能够在这种学习下,更精准的把握如何提高自己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把自己的能力,技术提高,而不是一种漫无目的的四处寻觅。
· 第四个有用是获取辛福的能力。辛福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其实是一种自我感受,也可以说是自我情绪的管理。当你无法正向感知自己的情绪,就不可能体会到辛福。情绪有积极的情绪,也就是正向的情绪,也有消极的情绪,可以说是负面情绪。负面情绪是无法感知辛福的存在,那个整天抱怨的人是辛福的,抱怨永远是抱怨自己没有的,天气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去抱怨天,是因为你想要的天气,你没有达到,所以抱怨,在这种抱怨下又如何能感知在这种天气下的别样风景。懂得学习的人会有目的的寻求自己情绪的基点,来化开自己心情的郁结,去感受自己的辛福。辛福是需要能力去体会的,而这种能力需要学习,当我们每个人希望自己辛福的时候会去学习,去领悟,其学习的主要目的更直接和明了。
· 第五种其他学习有用性的讨论。这里的其他学习主要是指艺术类的学习,因为非从事艺术专业的学习,其有用性就没有办法显现。是不是说学习的有用性这个观点不适用呢?不是。可以分情况试着说说:一是自己喜欢,这类学习因为以情趣为主,所以对它的学习更具有目的性,这个目的性是利己的,利己就是一种功利性。二是“妈妈”喜欢,这一类主要是指自己学习理由不充足主要是一种被动式的学习,它的目的性和功利性表现在讨好式的学习,他不为自己会怎么样学习,他会为“妈妈”怎么样来学习,他的学习就是为了讨好妈妈。所以他的学习目的性很强,就是让“妈妈”高兴或者是自己不受惩罚。
· 第六种学校学习有用性的讨论。从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开始,开启了现代教育,也就是学校教育。作为一个固定空间,固定时间的教育形式被确立起来,学校也就应用而生。那么学校的课程很多,是不是所有的课程都是为了“有用”呢?其实这是不言而喻的,无需讨论的一个问题。学校教育学生未来做准备和积淀,其着眼的是未来,相对于现在他们的学习就是汲取知识和技能,就是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对认知的提高。如果把他放在中国的背景之下去考虑,他们其实就是为了考试。这样说可能有些绝对化,但考试却是一种对学习的一个检验。只是我们现行教育把考试过于放大,就造成了唯分数论。
· 可能有这样的一个疑问。既然学习是为了考试,按照功利性说法,考什么学什么不是直抵目的吗?从人的终身发展来说,能力不仅仅是指技术,还应该有作为人的基本素养,只有生存发展技能不足以支撑起人的一生,而人的基本素养却是人的一生最本质的最根基的技能,人是否能从动物性过渡到社会性,其人的素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此这时候的学习其目的依然明确,就是一种“海绵式”的学习。就是为未知的世界打开一扇窗,为未来的发展积蓄力量。
·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打开认知的大门,开启自己更大的世界。认知是从记忆起步,经过理解、运用到分析、评价直至创造。从这个过程来看,记忆只是认知的开始,是一种储存。可当人类的大脑经过几次外包后,对知识的储备并不见的有多么的重要,反而理解、运用、分析、评价更加重要,这就是为什么不要以“海绵式”的学习进行,尤其是成年人,而应该以一种“淘金式”的学习。
学习就是为了“致用”,唯“有用才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