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座APP创始人何川曾经说,大学生在校园里学的都是一套课程,讲课的都是一个老师,身边是一样的环境,毕业时大家知识、素养、眼界也都极为相似。
但即便是留在同样的城市,5年后,他们的人生却会呈现明显的差异。
除了少部分人借助家庭背景、个人天赋、外部资源急速进入到另一阶层,余下的普通人中,有少数人是靠自己的力量,在进入社会后实现个人价值的飞升。
那么普通人是如何摆脱个人局限性和其他不利因素,从普通走向卓越的呢?
01 转变认知模式
人生中,我们时时刻刻都面临着不同的选择:
毕业后回十八线城市考公还是留在北上广打拼;
做一个挑战性大但是收入弹性大的岗位,还是没挑战但工资也没变化的岗位;
给老板打工还是给自己打工
......
不同的认知导致不同的行为和结果。
就如周岭在《认知觉醒》一书中说到:人与人之间的根本差异是认知能力上的差异,因为认知影响选择,而选择改变命运。
事实上,我们的认知模式,早在我们意识到它在影响我们的判断之前就已经形成了,甚至可能在我们幼年或者少年时候就已经成型,即便那时候我们还没需要做什么决定。
随着我们认知一个又一个新事物,做出一个又一个的判断后,这种模式逐渐变得固定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巩固。
这种认知模式也叫心理图式,如果不是有意识的调整,是很难转变的,这个调整,换另外一个词,就叫“成长”。
成长,就是能够用更为全局、长远、客观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发掘背后的规律和真相,从而能够做出正确决策。
02 坚持长期主义
真正的成功者从来都是耐得住寂寞,潜心蛰伏而最终厚积薄发,一鸣惊人。
例如大导演李安在美国读编剧毕业后就失业,连续六年在家中洗衣做饭带小孩,直至获得机会拍了《推手》,从而一鸣惊人,最后连续拍出《喜宴》、《饮食男女》、和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卧虎藏龙》,成为一代名导。
再例如TIKTOK的CEO周受资,高中毕业后先是在军队服役,而后前往伦敦大学攻读经济学,后在顶级投行高盛工作两年,再度到哈佛大学读MBA,后来他加入Facebook、小米,最后在美国国会针对TIK TOK的听证会上一战成名。
从这些杰出者身上,我们看到了耐心,善于等待,持之以恒的品质,遗憾的是,这些往往却被大多数普通人遗漏掉。
从普通到卓越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容易犯的毛病,是缺乏耐心,急功近利。
有人想学好英语,计划是一天背20个单词,但坚持不到一周,就终止了;有人想运动减肥,但是跑了几天步,碰到下雨终止后,再也没有捡起来;还有人年初的时候发誓每个月看1本书,但是第一本看到年中还没翻到一半。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人存在着“短视偏向”。
我们的大脑习惯于“看到即收到”,例如我们眼睛看到道路上拦着一辆自行车,大脑也就接受到这个信息,他们是同步的。
而我们对于成长所做的事存在着“效益滞后性”,当付出不能很快看到结果,我们就会倾向于怀疑和放弃。
为此,要想从普通走向优秀,我们就应该立足长远,保持耐性,一步步收获努力的成果。
03 走出舒适圈
职场上,我们看到很多人十年如一日呆着一个岗位上。
生活中,我们也看到很多人慢慢适应不了这个日新月异的的社会。
这些人,都是因为停留在自在的圈子里不愿改变。刚开始,跟身边认识的人可能差别并不大。
但是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突然发现自己跟以前同行的人离得越来越远。
此时大惊失色,想追赶,但是碍于面子,或者是跟进难度的加大,改变越往后越不可能。
因此,要想早日迈入卓越者的行列就要立刻走出舒适圈。
然后从舒适圈走出来,并非立刻就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艰难重重的环境,就像一个从来不锻炼的人,为了减肥,决定每天早上跑8000米。
这绝不是我们提倡的走出舒适区的正确方式。相反,这很可能会导致一个糟糕的结果,就是跑了一个早上后,趋易避难的天性让我们掉头回到舒适区。
那么该怎么做?
《认知觉醒》中说的,人最佳的学习区域在拉伸区内,在这个区域,我们既有成就又有挑战,进步最快。
因此,要想稳当的走出舒适区,我们就要找到改变的合理范围,即不让人望而生畏,又能够有一定难度。
就在难易适中的地带,改变才可以持续发生,
最后,我引用《反本能》中的一句话作为结束:
绝大多数人却缺乏的不是战胜慵懒和胆怯本能的勇气,而是改变的技巧,而这才是走向卓越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