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经常听到身边的宝妈们一谈到孩子的教育问题就各种吐槽:还在幼儿园选择阶段的,纠结能不能抢到公办名额;已经入园正在迷茫试听各种兴趣班的,陷入了选择恐惧症;刚上小学的,开始陪孩子写作业就已经到了要吃速效救心丸的地步了……
前几天和几位同事一起吃饭,聊到孩子教育的话题就特别有共鸣。C姐家儿子9月份就要上一年级了,说到升学困扰给我们讲了一个西城和海淀的段子,高原和丘陵的比喻,一边是素质教育,一边是应试的精英教育。但还是担心小学阶段可以,到了初中就没有海淀的资源多,升学率高了。我们在一旁感慨,C姐家育儿的理念已经很超前了,钢琴、乐高、英语、数学、足球……完全的发挥天性教育,但一想到要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能力去追求孩子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还是拼命的去做他们可以做到的最多的事情。C姐说,整个环境都在这样的加速跑,不是一个家长停下来的问题……激烈的竞争态势在北京这片寸土寸金的教育圣地更是无限放大。
今天中午一个妈妈群里突然多了几百条信息,打开一看,原来群主顶妈在给大家普及学前教育注意事项,关于孩子教育的话题一下子打开了焦虑妈妈们的话匣子。谈论最多的就是越是好学校比如私立的对孩子要求越高越严格,作业越多;而非学区的普通小学就基本不太会管,压力就会小很多,但相应的学习资源和氛围和未来升学发展就很难预测了……听得这些妈妈们各种纠结担心和焦虑。
近期教育部又在提倡减负,减少低年级孩子写作业的时间,但大部分的家长都高兴不起来,因为减负的可能只是学校的老师,更多的家长必须要去课外班上课才能跟上老师的节奏。听同事说,老师也没有办法,教学大纲是上级要求的,必须完成,减负后的时间越来越少,完不成教学计划也会被考核……变成了无奈的恶性循环。
教育到底怎样改变孩子的未来?这个大问题或许不只是学校要考虑的,家长更应该参与其中,但并不是要家长陪读陪写作业的强制和压迫,我认为真正应该关注的是价值观的引导和习惯的养成。当然,家庭教育没有绝对的标准,好与不好要看孩子。
近期想要深入研究一下优势理论,看下如何把优势运用到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中,切身感受到我们是在与孩子一同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怎样看待未来,孩子也会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收到影响。所以,让我们把焦虑放下,像孩子一样发现快乐与自由的天性!
就像一位老师说的那样,更好的教育并不意味着要与整个系统作斗争。或许,教育中每一个元素(老师,学生,家长,学校)能做的事有限,但只要每一个星火都发出光亮,改变最终便会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