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其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的四大传统节日。端午节至今已经有2500余年历史,是中国最古老最有底蕴的节日之一。按照传统习俗,在这一天,人们要赛龙舟、插艾草、吃粽子,活动多种多样。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端午节内涵丰富,从其各种别名中可见一斑。天中节、龙舟节、浴兰节、端阳节、诗人节....顾名可思义,岁时节点、人神祭祀、祈福纳祥、家庭人伦,是构成端午文化的多重景深。“ 屈子冤魂终古在,楚乡遗俗至今留”,对诗人屈原的纪念,更让这个节日有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有人极而言之,“没有端午,何以中国”,正是因为端午富含中华文化基因,既是中国人文化身份的表达,更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财富。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着古老的生命厚度,饱满的生命浓度和坚定的生命力度,而这正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所在。文 化自信之根,植根在中国人的内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习总书记曾引用过屈原著作《天问》《九歌》《离骚》等名言佳句,在他看来,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和理念,不论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有其独特的民族特色,以及永不褪色的时代精神。
“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前提是文化自觉,关键是文化创新。传统节日,蕴藏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描绘着一种文化的共同底色,是以文化创新形塑文化自信的最好抓手。从这个角度看,弘扬端午文化,正是为了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