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来的时候不想来,走的时候不想走。”这是小树最近喜欢说的一句话,这句话出自我的口,来自我的观察和总结。
最近两个月来,小树有几次早上说不想上幼儿园,但下午从幼儿园出来又说还想在幼儿园玩会;还有几次周六不想去一格美术,但是去了之后又不想回来,总想多呆会;也有几次周四不想去瑞丁英语,去了之后也不想回来,直到老师也要走了,他才愿意离开。甚至包括周末出去玩,他也有两次说不想出去,被"说服"去了之后也玩得很开心。基于上述事实,我很自然地给了小树一个概括:“你就是来的时候不想来,走的时候不想走。”而且有几次的早上,他表示不愿意去幼儿园时,我就拿这句话跟他说。(注意,我这是在做什么啊?完全没意识到说这句话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是什么。)
大概小树觉得我这个总结有点意思,似乎也颇认可这个观点,还多次问我:“妈妈,为什么我'来的时候不想来,走的时候不想走'”?我也没认真想过原因,就支吾过去了。
直到上周四,小树去瑞丁英语时发生的事情,让我意识到自己这个没经过“长远目标筛选器”(正面管教认为,有效管教的特点之一是是否符合长期目标,所以每次对孩子的管教我都会问问自己:我的长期目标是什么)的概括实在糊涂的很。
上周四下午从幼儿园接了小树,准备直接带他去瑞丁英语。可是小树说不想去,要回家。然后就径直往家的方向走,直到要上电梯的一刻才突然说可以先在外面玩会再回家。我就又跟着他到了操场上,他找到自己的小伙伴玩起来。等他玩了一会,我再次跟他提去瑞丁英语时,他没反对,只是说他不想说字母“G”。我一看有戏,就开始游说,说“你不想读可以跟老师说啊,老师不会强迫你读的”。(其实话到这里就可以了,可惜我这大嘴巴啊,竟然又说出一大通,现在想想我都想给自己的嘴上装把锁。)为了让小树相信他有权利拒绝他不想做的事,我甚至举例说他上午在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做计划环节,大珩小朋友说要跟他玩打仗的游戏,但是他不想玩,就拒绝了,后来大珩就找别的小朋友玩了。(似乎还说了一些别的类似这样的道理的话……,记不清楚了。)不管怎样,把他带到上课的地方,他也顺利跟着老师开始了,我就到他们教室隔壁的办公室去看自己的书了。
因为办公室的门没关,我还是能听到他们在教室里的说话声。具体内容听不真切,但感觉似乎是小树并不怎么听从老师的安排,总会提出一些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好在我相信老师对孩子的了解和耐心,也就没太管,由他去吧。
课程结束时,从小树嘴里和老师的反馈知道了这样三件事:一是小树上课是站着上的,他自己说不愿意坐着上课;二是小树课堂练习用的作业纸没让老师给装订(每次课结束老师都会把每个孩子的作业装订一起),他跟老师说“不用装订了,装了我还得拆”;三是老师在课堂上给小朋友的贴画,其他小朋友都接受了,只有小树说他不喜欢老师给的贴画,老师只好说课后再找一些别的贴画,让他选自己喜欢的。一次课三个表达自我主张的事件,还是让我有点意外,我突然想到了他上课前我跟他说的那些道理。是我告诉他要表达自己的主张的,他也很快就实践起来,做给我看了。
这三件事触动到了我的某根神经,让我想起来了那句“我来的时候不想来,走的时候不想走”。自从我跟他了这句话之后,每次早上我送他上幼儿园,他都会哼唧一会表示不想去幼儿园。而每次我去幼儿园接他回家时,他都要说一些类似“我在幼儿园玩得好开心,我还想再玩一会”,“我还要回去,我有话要跟赵老师说呢”的话。之后还会再加上一句:“妈妈,你说为什么我每次来幼儿园的时候不想来,走的时候又不想走呢?”他还会跟爸爸、爷爷、奶奶、老师也说这样的话。甚至去瑞丁英语前先表示不想去,经过一个周折然后又去,也是想印证自己“来的时候不想来,走的时候不想走”吧?
“来的时候不想来,走的时候不想走”和不愿意就表达这两件事让我意识到,小树是多么擅长把自己贴到妈妈给的标签上啊,给了我这个妈妈一个大大的警醒。
如果重新来过,我想对于这两件事情我可以有更好的处理:
关于早上不想上幼儿园,我会说:“你现在不想去上幼儿园,没准到下午的时候你会因为在幼儿园玩得很开心而不愿意离开幼儿园呢。”就事论事,就本次的事情讨论,不去套上一个概括化的观点。
关于不愿意时可以表达出来,我只要告诉孩子可以怎么做就好,无需各种例证和道理反复强化,强化多了容易走到极端,也容易跑偏。
防止贴标签,时刻警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