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歧视经济学的起源。歧视的问题算是经济学问题吗?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可以用经济学的分析来解释各种现象,所以经济学研究的不仅仅是货币商品等市场现象,它还研究人与人的各种伦理道德法律,所以经济学入侵到了社会学,政治学,法学领域。
二、竞争的压力迫使人们减少不恰当的歧视。经济学的歧视仅仅是一个中性词。歧视无法避免,必须作出选择,剩下的问题就是歧视标准是否得当。它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表里如一,是恰当的。如我在听歌,同一时间内必然只能听一首歌,我喜欢王菲的就听王菲的歌,这就歧视了其它歌手,但对于选择标准而言,是表里如一的,我只选择我喜欢的歌听。另一类是表里不如一的,例如北京规定滴滴司机的资格,说只有北京户籍的才行,对于司机标准的选择难道不是驾驶技术等安全方面更重要吗?与户籍何干?否则推而广之,北京的所有餐馆的厨师和服务员,所有医院的医生和护士,都应该是北京户籍才对。这就是一种“表里不如一”的歧视。当然,前面讲过如果付出代价足够大,人们就会注意去修正这些“歧视”,尽量减少以貌取人以籍贯取人以毕业的专业取人等等不恰当的歧视。
三、选总统比选伴侣更容易歧视。选伴侣如果选错,付出的代价会更高,所以理智的做法就会把那些不重要的标准放到一边去,会看重实际的长久的标准。而对于总统的标准,离我们太远,我们只会挑选一些无关紧要的作为选择依据,这些标准,有时就是虚无缥缈,根本不重要。如有人因为对比奥巴马谦虚的笑容而希拉里少有温暖的微笑,做出了选择,看似重要的总统选举,其实在被选择时有更多的歧视。
有个相关的问题,美国最高法院有九位法官他们的开庭辩论一向是不做直播的,有呼声说希望最高法院能开放法庭辩论,向全国直播。这是好事吗?当然不是。在镜头面前,法官要照顾群众的感受,此时法官和观众的注意力都会被一些无关紧要的,与案件无关的点分散。法官任务的“里”是依据法律素养办好案件,“表”如何其实是不重要的。
四、在现实中不可能做到机会平等。
有人说,我不赞成结果平等,但我主张机会平等。这句话有意思吗?意思不大。因为每个人的人生,从来不是从某个时刻就开始的,是早就开始了,不是考大学,不是上小学时,甚至也不是出生那一刻,出生之前就开始了。例如你奋斗一辈子,从小城市到大城市,而别人一出生就在大城市里。想机会平等,包括起点平等,哪有那么容易?
即使同一个家庭的不同孩子,由于每个小孩有不同的个性,有他们各自的长处短处,即使给予“平等的机会”,不同的人有不同表现,也会有不同的结果。西方研究早期教育的专家指出,有一个很微妙的因素会影响儿童未来的发展,那就是父母对孩子对话的往返次数。如孩子指着路上的车辆问是什么的时候,有的家长直接回答“车”就结束了。而有的家长会往返多次回答,先是说这是公共汽车那是垃圾车这是警车那是出租车,然后会继续回答孩子的提问,是什么样的人乘什么样的车,所以说要达到“机会平等”,谈何容易。
2018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