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活着》终于到货了,趁着今天公司没啥事儿,便看了一个下午。
听很多朋友说,《活着》是对他们影响很大的一本书,于是一直很好奇。是一本现实主义的小说。以往我是不太喜欢这个类型的,一来是不喜欢以乡村人民生活为背景,二来是一直对历史、贫穷、传统思想有所抵触。其实二者的根本原因好像是相似的。我在逃避过去的中国生活现实和传统思想观念。
整部小说我几乎每三分之一左右就要哭一次,有时候愤怒地紧握着拳头,恨不得穿越时空冲到那个人面前;有时候很悲痛,但又深知这些令人同情的故事是建立在中国五六十年代的历史背景下的,深感无奈。
你说福贵一大家人,一个一个都这么命苦,渴望通过干活证明自己还活着、还是有用的人、还能养活自己。他们生活的主旋律,就是希望“活着”。但命运实在太苦了,每个人的死都惨,而一家人对亲人们的逐渐离去,也越来越能接受。或者说,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这样的命运。他们是信“命”的。可我尤其无法接受小有庆的死,可那位医生,除了说句简单的埋怨,还是近乎让人抽光了他的血,在今天看来,简直疯狂,不可理喻,可在当时,确是那么真实。当一切政治、法律、道德、社会建设尚不完善的年代,人是那么容易暴露自己的本性,在混沌中匍匐前行。而大环境,也是巨大的帮凶。
都想好好活着。
作者说,“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好在福贵一家人都在努力活着,活得有模有样,是当年那个年代比较积极正确的样子。而小有庆让我非常感动的一点,是他对小羊羔生命的爱,纯粹到超越一切。
“我可以每天来抱抱它吗?”
“爹,可以不把它卖给宰羊的人吗?”
……
很难得书中的每个角色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全面而细致,几乎完整地反映了中国五六十年农村人民的生活模样,从他们的小孩模样开始,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因不同原因离去的多个版本。众生百态。
回忆中的福贵。
“他们时常流出混浊的眼泪,这倒不是因为他们时常悲伤,他们在高兴时甚至是在什么事都没有的平静时刻,也会泪流而出,然后举起和乡间泥路一样粗糙的手指,擦去眼泪,如同掸去身上的稻草。”
合上书本,向窗外靠望去,已经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有一种错位感,也有如作者时常感受到的“想象与现实”带来的人格分裂感。只是我与书中的人物所处的时空相反罢了。
我鼻子一酸,走上街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