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手机上翻看着鸡汤文,本觉得很有道理,一个个语言华丽且朗朗上口,道理也都浅显易懂,就那样不知不觉翻看了很多篇。最后退出来的时候,手指一顿,我不禁自问:“我看了那么多,知道了那么多道理,有那么多的感同身受,我现在还能想起来什么?”
我愣住了,我脑海中什么也没有,无论是图片还是文字……
我一直觉得是我记忆的问题,暗恼一声:“我记忆力真不行啊。”
过了几天,闲来无事在街上闲逛,看到了一家有点“复古”的书店,其实就是破败一点。着实是闲来无事也不知道下一步去哪,遂秉持着进去逛逛的心思,走了进去。
未被网红化的书店果然有一种书卷气扑面而来,并不华丽的书架甚至连桌椅也只有寥寥几个,人也不多。我看着书架上琳琅满目的书目,一种学生时代的熟悉感涌了上来。虽然很多书没看过,但是书的名字却耳详能熟,因为有很多都出现在学生时代语文课本的必读书目推荐里、老师的讲解抑或随口一提里……
随手拿了一本看起来并不厚的,也不知道当时出于什么心思,就那么自然而然的抽出了余华的《活着》。
也没刻意去寻一个舒服的椅子或找一个舒适的姿势,就那样顺着书架席地而坐,静静的看了起来。
很久没摸纸质书了,那种油然而生的感觉是电子书比拟不来的,平时可能感受不到,但是只有我们将手放在书上时,才能切身感受到那种差距感。不禁懊恼,怎么就兜兜转转这么久没摸书了呢?
翻过目录页,纸张翻搅的声音在安静的书店里涂填了几分满足感,自开始看之始,心便静了下来,仿佛搁浅在了刚采撷的棉花绒朵里,轻轻的、静静的……, 就那样忘却了时间。
若在平时,一天做其他的这样下来肯定有一种虚无感,但看书不会,完全没有虚无的感觉,反而是一种满足感。我看书的速度比较快,所以在我合上那本书的时候,我迟迟没把书放在架子上。
文字带给我的震撼在那一刻得到了巅峰。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活着》
有人说这本书是写实主义的悲剧,以前还不觉得有什么,现在却不禁后悔我怎么就以前没好好看几本书呢?
书中的文字质朴而简单,读完它虽不明白活着的意思,但却会有一种坚定活下去的信念。
虽然时间过去了很久,但脉络、人物、情感迟迟未忘,这也促使我去看了更多的书,品读更多的文字。
所以我想说,一些鸡汤文字能让我们有突然的感慨,但是太过浅显,浅显到还来不及思考便忘却。即使记了很久,可能也会在突然某一天发现它也不过尔尔。但我们看过的书,却成了我们的气自华,在我们的记忆或生活中愈发深刻。
注:(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