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惯例,今天是青少年触法个案同侪督导例会。
大家交流着个案,一致认同那时那刻就用那时的工作方式。案后回顾,每个人在不同角度会看到不同面,又会有不同的切入点和工作模式,以便今后遇到类似情况可以做得更好。
相谈中,X心理师提出一个困惑,如何给到一次性个案一个正向的点?因为这些触法个案是被动咨询,带着极强的防御,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既快速地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又能帮对方有一个完整的梳理。时间不允许,同时,咨询有流程。
各位同仁说的都有道理,我深深的认同。在带领这个青少年触法心理师小组的三年多以来,深感培养一名好的心理师、一名有公益心的心理师、能挤出时间来参与,一次性的被动咨询的个案,着实不易,看到大家的技术正在日益提升,深感欣慰。
那么,从专业的角度,提到咨询流程,框架,目标,节奏……都没错。从我这几年的临床经验来看,又深感技术是综合无形的,是来自于由爱生发的灵感。基于对个案的一份平等、尊重出发,以人为本,那么气氛往往都是融洽的,最多交流的时候,谁来主导,通常,都是个案滔滔不绝。个别咨询师表示,这个时候要打断,因为偏离了方向,因为咱们没有太多时间给到他。那么,请听听我是怎么处理的。
记得有一次,一个打群架被拘的男孩,当我推开咨询室门时,他已经在沙发上坐着。一抬头,冲我微微一笑,点头,老师好。这样见面打招呼的方式,在触法未成年身上发生,是极为少见的。当我坐下来,自我介绍后,他就开始滔滔不绝的讲,讲为什么打架,讲之前是怎么怎么的傻,讲现在是怎么规划未来的,讲姑妈帮自己的工作是怎么安排的。。听上去,就是一个已经悔悟改正的社会优秀青年。当我再想听听他的童年、父母关系时,回忆说,母亲在自己小学六年级时与聋哑的父亲离异,改嫁到遥远的城市,已经有七年没见。母亲刚离开的第一年,有给自己打过电话,不想接没接,后来,就再也没有联系过,不恨她,再也不想见到她。爷爷是高级知识份子,一直把自己带在身边,教给自己很多,去年去世了,现在和爸爸相依为命,平时会逗逗爸爸,教他打打游戏,谁有空就谁烧饭,挺好。也讲到小学时成绩非常优秀,初一开始,就一落千丈,初三下学期,几乎不上学,中考前一个月,班主任家访,鼓励自己一定要参加中考,对我的一生都很重要,后来,就考上了一个五年制大专。
当对方给到我这么多信息时,时间差不多已经过去40分钟,一直是他讲我听,X咨询师听到这里就急了:蒋老师,你这样怎么达成你的咨询目标呢?他那么多废话,没有价值的话,要及时刹车。
实际上,在交流中,没有真话慌话,没有无用的话,只要对方愿意说,都是有价值的资讯。咨询师要有多方收集信息,综合评估的能力。比如,当我们被安排咨询时,对方是在哪个年龄段哪个地点触法,有个咨询前“假设”。见到后,看穿衣打扮、坐立行走、仪容仪表,听声音快慢高低;听对方所述内容;适当应用OH牌、绘画、沙盘或量表……以精神分析的底蕴快速扫描,一次只需要抓住一个点去引到正向,就成了。
比如这个男孩子,说了这么多,似乎我成了街道大妈,只做了一个倾听者。NO。在我心里,已经有了思路,看他穿着时髦,打扮用心,谈吐有度,先提事业有成的姑妈,基本可以假设他内心希望有个有力量的人支撑。故而问到原生家庭,提到生父母。他轻描淡写而过,能听到他对母爱的压抑。这么短的时间,肯定不能去做母子关系的处理。他的社会支持系统相对完整,灵感提示我,可以陪他找一找,生命中有没有值得感恩的人和事。他说,没有。我鼓励他耐心找一找。他说,有,是初中三年的班主任。
当年母亲离开之后,脑子乱了,上课听不进去。三年初中,成绩越来越差,到初三时,几乎天天逃学。班主任每次看到自己,从不批评,总是会停下来打招呼,邀请我好好读书。如果不是他对我一直这么有耐心,鼓励我认真复习参加中考,我现在也不会有大专文凭,哪还能去大城市里和姑妈一起生活。讲这些时,整个人很安静。
用这样的方式,让他看到生命中有值得感恩的人,生命中有社会大爱在流淌。这颗种子本已种下,我趁此机会帮它再浇灌一下。让这个毛头小伙子,捧一盏心灯,迎接未来。
分享完我的个案,X咨询师和其他几位深表认同,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是发现心灯、擦试心灯之人。每一个触法少年心中本善,过往人生中一定也有过被爱滋养,只是及时行乐的本我做怪,让他们一时迷失。事情发生后,一轮轮审讯,一轮轮陈述,他们或许有触动或许变麻木。心理师要做到就是挖掘个案身上的正向源动力。
写到此,不免感慨那位小伙子幸遇好老师,值此教师节之际,对这样包容、大爱、有德的老师致以深深的敬意。同时,我也想致谢若水心理青少年触法团队的所有心理师们,一路携手,默默共担,只为给那些懵懂的少年点一盏心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