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看到群里一篇养育文章提到:如何养育孩子?就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哈哈,好喜欢这个答案。这些年的学习积累,让我从原本的无计可施到学了用不起来的挫败,再到如今更加关注“我喜欢当一个怎么样的妈妈”。回到我的独特性上,做我最擅长的事情是我现在不断实践的部分。
最近连续两天和女儿宅在家里,单独相处的时间有些过长,我的耐心逐渐被消耗。昨天早上又继续挑战自己陪她做早餐不插手,结果耐心不知不觉已经亮红灯了。我早早地就吃完早餐等她,眼看着她也快好了,结果她又吃一块三明治,而且吃得很慢很慢。心里想着后面还有很多计划没有做的我,一直不耐烦地催她快点吃。按前一天的流程,如果早餐是自己做的,那么碗筷也要自己收拾。于是我忍着着急的心情,坚持陪她洗碗。这时候我的脸色已经很不好看了。整个指导过程充满了不满、嫌弃、埋怨,特别是她打碎了我心爱的盘子!但我没有及时止损,看到她刚好系着围裙,干脆让她把自己的衣服也洗了(写到这里,我意识到我对自己的态度也是这样理性上过分透支)。不会洗衣服的她,自然又被我满满地说了一通。
好久没有这么集中地不耐烦地批评指责她了。正所谓“骂得很爽,骂完就后悔。”以前我的后悔里常常会是责怪自己不该这么做,但现在我更多地会去理解自己:在说教的当下,我可以把不满说出来,心情被很好地照顾。况且历史重演,十有八九我还是会这么做。所以我越来越接纳自己也是一个凶妈妈的部分。如果批评之前我觉察到自己的状态不适合做难度比较高的陪伴,那会很好地避开。或者批评之后,我们可以好好地连结关系,也会是避免批评带来的负面影响。除了这两点之外,我常常会做一个再加工的工作,也是我擅长的,就是去梳理整个事件的经过,特别是我们俩如何在互动中彼此影响。让人和问题是可以分开来看。一件不愉快的事情就像一个不成功的作品,不能就扔在一边不管了。还需要再加工一下,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作品。所以现在的“后悔”是“骂”完之后,通过整理让彼此都在里面是有收获的。
在中午出门觅食的路上,我们已经可以相对轻松地说话了。刚好我想到“蝴蝶效应”特别适合用来描述整段经历,于是我开始了大段的独白。在近20分钟的时间里,我把起因、经过、结果完完整整地讲了一遍,不断借比喻来描绘她这只蝴蝶扇了几下翅膀,我这个龙卷风一次次上升到几级。可以这样讲这个故事,当时我的心情畅快了很多。那些批评指责不是因为她不够好,而是因为好多事情的发生在影响到我的心情,让我没有办法好好地回应她。而她也要在这个事件里承担责任,侦察我的状态,觉察到自己在扇翅膀。丫头对于我绘声绘色地讲的故事充满了兴趣,一直在咯咯地笑着。
吃饭的过程中,我继续沿用扇翅膀的隐喻。当她光脚踩地板的时候,我提醒她正在扇翅膀。当她连续两次水杯拿不稳倒出来时,我又一再提醒她。虽然状况还是不断发生,但有了蝴蝶,对话显得轻松了很多。
晚上临睡前,她没有马上去洗漱还在继续玩耍。突然她跑过来抱着我的大腿开心地说:妈妈,我在扇翅膀哦~稚嫩的脸上充满了调皮。哈哈,我被她突然来这么一句也逗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