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抱怨孩子不爱学习,那么,孩子到底为什么不爱学习呢?孩子不爱学习的表象下面的深层原因是什么呢?是所学内容对他来说太难,给他带来挫败感,无力感。也就是孩子正处于学习的“恐慌区”中。如果我们把孩子从“恐慌区”中拉回到“学习区”,那么孩子就会爱学习。最近我儿子正在学游泳,刚开始的几节课他上的有点费劲,因为不会憋气,脚部姿势不对,所以教练有些着急,他有三节课左右进度很缓慢。他就很抵触上游泳课。后来在第五节课的时候突然也能憋气了,姿势也正确了,他就很高兴,还给我展示,上完课还想自己玩一会儿。这应该就是从他的恐慌区进入了“学习区”。这之后再学就不抵触了。上面提到的“恐慌区”和“学习区”是在认知领域被广泛认可的“学习三区理论”:舒适区、学习区、恐慌区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在舒适区待着,做的题目都会,轻松就能得100。比如我有的学生英语能力已经达到了初中毕业水平,如果再让他学习三四年级的课本,他就会觉得很无聊,无法从学习中体会满足感、成就感。长期这样,孩子就会去寻找学习之外的刺激,上课调皮或者在家里打游戏。这也正是游戏的“魅力”所在,一级一级通关,能让你感受到自己越来越厉害,有很强的成就感。那我们如何能让孩子在学习中体会到这种成就感,而不是恐慌呢?这就是高效学习的85%规则,在语言学习和乐器学习过程中得到大量证实。85%即在学习新知识或技能时,其中的85%是已经熟悉和掌握的,这样就能达到最佳训练出错率15%,即新知识占比为15%时才会达到最佳学习效果。这个15%也是游戏行业的难度匹配率。我们看电影时,如果一部电影的意外率是15%左右,会达到最佳效果。当所学内容达到这样配比时,孩子会感到学的得心应手 ,还会在心里产生一种“爽”的感觉,科学家把这种自我感受称为“心流” mental flow. 这也让我想到了“最近发展区”, “i+1”学习理论,都是关于新旧知识匹配的理论。那么,在实际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呢?1. 选择绘本: 在看学生的阅读视频时,总能发现绘本难度和孩子英语水平不匹配的情况,太难或太简单。可是像蓝思这样专业的术语家长也不明白,那怎么给孩子选择合适难度的绘本呢?我会这样跟家长建议:如果一个绘本中10个单词孩子有1-2个不认识这样是最好的,生词控制在10%-15%左右。如果10个单词中有3-5个及以上不认识,那么就要果断放弃。这样的阅读是无效的。2. 练琴:(这也是书中举的例子)练习一首曲子,每周都布置不同的任务。而不是把一首曲子一天从早弹到晚,也不是一味地布置新任务。学完整首曲子后仍有不足之处时,找到一首新曲子让孩子练习。这就相当于用15%的新内容吸引孩子到下一个学习区,用新的尝试来改正旧的毛病。而不是低水平的不断重复。3. 讲解内容:在我讲解时态时,因为这是中文和英语的差别,所以,学生理解和应用都比较难,所以在讲这部分内容时,我用的句子都是非常简单的句子,让学生通过这些句子找到规律,自己概括总结。这个时候就不宜再有生词出现,否则,学生会把注意力用到理解生词,而不是句子结构上。之前在一家培训机构上班时,也一直倡导“单词套句型,句型带单词”这样的方法。这个85%的规则还可以用到选择学校和专业上:如,小升初,初升高,到底应该选择一所名校,还是更匹配孩子能力的学校呢? 选择一所适合自己当前学习能力和水平的学校,而不是名校。这样更容易让孩子发挥自己的学习强项,更有可能让孩子从一个被动学习者成业个主动学习者,更容易获得学习上的“心流”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