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思考过几篇关于自律的内容:自律真有那么难吗?,注意力置顶。
这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告诉自己要把重要的事情优先做,持续做,并形成本能的逻辑推理过程。周末在家里看了一个TED的演讲视频,如何掌控你的时间,里面提到的观点跟自己之前思考的事情如出一辙。
其实所有的时间都是我们的注意力在使用,因此对于时间其实我们是无非掌控的,无论你做什么它都是在一秒秒的流逝,这其中我们能够掌控的只不过是我们注意力对事情的格局管理不同罢了。
我们事业谈“格局”,之前也思考过这个概念:格局是个啥。格局更多的是基于事业空间+时间的利益广度驾驭能力。
其实把“格局”这个概念换个频道,从物质财富视角换到个体成长频道,用格局这个概念跟注意力勾搭一下,也会发现也有不一样的收获。
我们从每天,到每月,直到每年开始的时候,总是在规划自己,要让达到什么目标,并愿意基于目标去主动投入自己的注意力资源展开行动。但到结束的时候却发现,理想与目标出现落差,我们总是预期的很完美,但结果却是太骨感。
我们开始的时候,总是希望自己能够在接下来投入注意力在一定的时间做这个,一定的时间做那个,到头来却发现,自己都聚焦到other事情上去了,注意力全是随机的去做了自己预期之外的事情。这便是落差的形成,事后自责情绪的出现。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因此给自己找了一个借口“没有时间”。我们总是感性的认为,这都是没时间惹的祸。
时间的概念自己之前也思考过,每个人都是24小时,你有我有大家都有,怎么会存在我有你没有呢?其实推理来,推理去,找这个理由,找那个障碍,回到问题原点,那就是:
你压根就没有真正认为你规划的事情是“真”重要。
又或者说:没时间=这事不重要。
注意力的使用格局说明的你的价值观格局,全是other,就说明你价值观中对于注意力格局这事压根就不存在,这一切的结果只不过是随机惯性的结果罢了。
我们每天忙碌打拼,身体太累,总会找借口告诉自己和别人,等我有时间了我就运动,让自己变的更加健康。我们早出晚归,没有时间看孩子,总是内心告诫自己,等到周末了要好好陪孩子,但真正陪孩子了却也只不过是彼此在一个物理空间罢了,内心却还在忙着刷圈呢。
没时间,已经成为大家不去行动的一个本能理由,我们注意力置顶的事情总是在自己的预期之外。因此自己规划的,设定的注意力格局就变得不再重要。
然而,当我们尝试把注意力的使用方法打开就会发现,我们只不过是表象上的忙碌,表象上的没时间,“忙碌”的路途中在做意想不到的随机事情,“忙碌”的工作打拼中在做惯性的被动事情。
物理时间被生存的”忙碌“行为占据,而注意力却在惯性,随机的浪费中。
这样的“忙碌”到头来,必然不会收获太多复利,所谓的成长跟自己关系也就不大了。
因此,当我们每次调用“没时间”这个借口时,我们就要学会理性的告诫自己那随机的大脑:请慎用,没时间=这事不重要,这事真的不重要吗?又或者如何才能让这事的注意力置顶呢?
真正做到让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有所行动,让自己真正忙碌的是自己注意力格局中的事情。当这种提醒,这种追问形成一种常态,也许自己真的开始在构建自己的注意力格局了,彼此共勉。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