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很多文章教人们如何快速阅读,各种技术贴层出不穷,从如何集中注意,利用视角到调整坐姿和光影调节,应有尽有。
不得不承认,快速阅读的确很节省时间,可以让你用同样的时间看更多的书。而且对于一些粗制滥造,为了凑字数而凑字数的网文来说,最好能看多快就看多快,当然不看最省时间。
但是,看完了这些书,然后呢?
你囫囵吞枣一目十行,从中国古典到西方经典,从心灵鸡汤到技术干货,一百本两百本,一千本两千本。看上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学富五车满腹经纶,人家说什么你都能来两句,还头头是道有理有据。
众人膜拜,你故作谦逊地一笑:“我在书上看的。”
顿时形象更加光芒万丈,再配上一脸清高的悲悯,仿佛身怀绝技深藏不露的得道高人。
很厉害很牛逼,但是然后呢?
为什么当别人再谈书中的写作修辞,历史背景,深刻内涵时,你只能借用别处看来的评论感想生搬硬套糊弄过关,而没有一点自己所思所想爱憎喜好?
为什么当人家仔细品味某个特别动人的句子,某个特别传神的词,某个特别深刻的描写时,你却只能嘿嘿一笑,掩饰自己根本记不清“原来这书里还写了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的尴尬?
所以,你看书是为了什么?
是为了聚会时能天南海北滔滔不绝,还是带着打怪升级的心情来完成每日成就?
那些你看完的书,因成就达成,就被尘封箱底,只在你脑中留下一个有震慑性的书名和对内容浅浅的映像,以便以后装逼使用。
但是,这也叫看书么?你看的时候思考了么?看这么多书,真的有用么?你到底是为了什么在看书?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就是说,如果不仔细读出书中意味,那还不如不读。
古人读书,摇头晃脑,注重音韵节奏,不是为了读起来更催眠,而且为了更好地理解那字里行间深藏的意蕴。那种意蕴是“看”不来的,只能慢慢去读,慢慢去品,一摇头,一晃脑,一字读来响亮悠长如钟声回荡,一字清脆短促如木鱼轻响。然后才能细细品味衣带渐宽而为何不悔,如今识得愁滋味却“欲说还休”的避而不谈。
不止是古文,不止是诗歌,怎样的文学,不慢慢品读,细细回味,又能准确把握作者所想要表达的呢?
作者是苦口婆心的劝慰,还是幽默诙谐的调侃,是锋芒暗藏的讥讽,还是一词多义的双关,你确定你能用那精确到每秒多少字的阅读方法读出来?
我不能,而且我也不愿意。
我宁愿花上更长的时间去读一本书。读它的选词用句,读它的修辞押韵,读它字里行间隐藏的情感。并且边读边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写?为什么不能那样写?这句话能不能这样改,改了哪里好哪里不好?这个故事的写作背景是如何的?需要有怎样的阅历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等等。
你只有一边读,一边慢慢思考,并尝试着从阅读中得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才能做到“要掌握书,莫被书掌握;要为生而读,莫为读而生”,读书才能更加有意义,才是真正的“读进去”了,学到了知识,而不是为了愉悦自己的虚荣心,只是为了聚会有话说,人前能装逼罢了。
以上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