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篇关于时间的文章,叫“为什么他们每天能有48小时”,看完有点感触,这和我之前一直说的无用社交等想法一样,在联系之前在勤训轮换中看到的那篇开智讲座「学习中的常识与反常识」,今天做以梳理,提取精要。
第一篇文章主针对的是工作中的时间安排,它强调了这么几个点,我觉得比较重要。
- 留足大块时间,工作一气呵成。
- 做好次日安排。
- 反抗「紧急事务优先」:这一点上我需要注意,因为工作生活中,时常会冒出一些紧急的小事物,看起来不得不尽快完成,但是这些小事物却无关紧要,造成了时间碎片化和大量的时间浪费。所以在工作中如遇到所谓的紧急事务时候,一定要分析,这些事到底重不重要,不重要的事情,可以加入时间规划,放在工作完成之后进行。
- 在指定时间内查阅邮件。这一点上也可应用在查阅订阅,微博,日报等订阅,一定要指定固定时间进行查阅,否则就会造成时间极度碎片化,造成了知识吸取效果不佳。邮件一样,通过邮件发送的信息,基本上不会是紧急信息,所以指定时间查看邮件,有益于把控时间。
- 不要多任务同时进行。切换代价。
- 玩失踪。在社交上体现,进行在工作中,学习中,杜绝社交影响,仅预留一到两个紧急电话白名单。体现在自己身上最明显的就是微信影响深刻,只要一响基本上都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进度。
- 自动化。在工作中,有许多事情,学会运用技术,将过程自动化,提高效率。
以上是梳理的有关工作生活中的时间规划,下面是开智讲座中,有关学习的一些建议和反常识的知识点。
- 分散学习效果最佳。一套知识,连续学习两遍,和学一遍在两天之后再学一遍,前者在短期看来很有效果,该方法的使用者短期内也会建立较高的自信,但是长期来最有学习效果的是第二种。所以,临时抱佛脚的方法,学习效果不佳。「从我们的主观体验来说,集中一段时间专注地学一个东西,短期来看可能成果丰硕,但如果在此之后,没有维持一定程度的常规学习,那么过了半年、一年以后,可能这些成果就付诸东流了。」清华大学特等奖学金得主马冬晗的作息表,有一个固定的学习项目,就是每晚10点半到11点,听半小时CNN,这样的学英语方式,细水长流,持之以恒,必能有不错的效果。
- 读书作笔记的方法主流的有这么几种,一种是边看书、边划线,看完后也不立即写什么,过两三天甚至一个星期后才在Evernote中把感受最深的部分写出来,还有一种是一边看、一边把精彩的段落和句子抄写进Evernote,还有一种是用拍照或扫描的方法把关键的书页拍成图片,然后存入Evernote。请问你会选择哪一种?为什么? 以上方法中,效果一最佳。 Bjork 提出了一个概念叫 desirable difficulties,就是说学习中要刻意制造一些困难、阻碍,这些东西反倒对我们是有好处的。 第一种方法,虽然时隔一段时间后,你的记忆已经有所消退了,甚至可能会出现一些扭曲,但是当你把它们再次用力提取出来时,你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反倒更加深入了。
- 假设你正在学习一门数学课程,老师拿出三本数学习题册供你挑选,一本是每题之后紧接着提供答案和解题过程,一本是把所有的答案和解题过程都置于书后,还有一本是把所有的答案置于书后,但没有解题过程。你会选择哪一本来学习?为什么? 第三本效果最佳,1)找习题最多的教材,看重练习和知识的输出。2)对书上的演算方法并不过分注重,而是自己创立方法,对于书上的答案解析,也不参阅,而是自己尽全力之后才会加以参考,这也符合desirable difficulties的原理。这一点上,符合刚才所说的概念,Desirable Difficulties 。当然,前提是不会影响到积极性,过度挫伤自尊。
- 假设你正在编辑一本大学物理教材,这本教材共有8章,每章分4节,针对每节内容都已编制好6道练习题。对于这些习题,有两个编排方案。方案A:每节后立即附上这6题;方案B:每节开始之前附上3题,之后附上另3题;方案C:每一章的24题混合在一起,置于每章后,而每节之后不放习题。你会选择哪一个方案?为什么? 方案2&3各有好处,都可采纳。
总结一下以上几个要点。
- 多进行知识提取,增加提取难度。这个是这个开智讲座的核心,要设置足够的困难点,才能让自己在克服困难中,加深学习的效果,同时,在学习中一定要在学习后学会进行知识提取,做好输入输出,才是学习的最佳效果。
- 扔掉拐杖自己动。这一点正是前边所讲的一些反常识,一定不要过度依赖参考答案和解析,之后更加禁锢头脑,降低消息效果。
- 可自行重组所学的知识,书本上记录的知识顺序,并不一定是最佳的学习顺序,也不一定能够满足个人的需求,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可以根据需求和个人的理解,颠倒书本的目录顺序,同时对不同的知识点,加以不同的权重,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这两篇文章,分别讲了工作中的时间规划,和学习中的方法论。综合两篇文章的主观点,将会大大提高工作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