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起琅琊山,琅琊寺的前生今世
每当谈起滁州的琅琊山,让人首先联想到的必然是因为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闻名中外的醉翁亭,却不知在琅琊山上,还有一座名叫琅琊寺。
位于滁州市琅琊山上的琅琊山,是我国东南名刹,始建于唐代中期的大历年间,由时任滁州刺史的李幼卿与僧人法琛共同创建。唐代宗李豫时期,被赐名为“宝应寺”,崔祐甫为它撰《宝应寺碑》。
后周显得年间(公元954-960年),寺庙毁于兵火,时任刺史的王著予以重修。宋朝时期几次重修扩建,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宋太宗赐额“开化禅寺”,因为山名琅琊山,又被称为“琅琊寺”。
琅琊寺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潺潺泉水绕寺而过,亭楼阁错落有,正如宋人诗云:“踏石披云一径通,翠微环合见禅宫。峰峦密郁泉声上,楼殿参差树色中。”在这样的环境里,真不愧是一方名寺。
二、走近琅琊寺,依稀留有唐代的模样
当到达琅琊寺的时候,已经是午后时分,这时的游客并不是很多,老鹰一个人游走在寺庙中,来感受这座知名寺庙的魅力。
山门之前有一口泉眼,名为濯缨泉,又称庶子泉,是唐代时期滁州刺史李幼卿开发的,泉面约9平方米,深约3米,泉流出石罅中,清冽见底,味甘可口。因为明代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莆田人郑大同认为泉水清纯可洗帽缨子,题“濯缨”两字于崖壁之上,又被称为濯缨泉。
和别的寺庙一样,琅琊寺的主要建筑便是大雄宝殿,颇为雄伟壮观,殿前院落中央有明月池,池上坐落着一座拱桥叫做明月桥。大雄宝殿后面还有一座藏经楼,相传唐代高僧玄奘“西天”取经回来,放置了一部分经书藏在这里。
三、神奇的无梁殿
参观完毕琅琊寺以后,便打算离开寺庙,无意间看到琅琊寺东南偏门出去还有南天门与无梁殿,便打算过去看一看。
无梁殿建在山腰,背靠琅琊山,面对南天门。据说,因为这座大殿没有一个木梁,全是砖石结构,因此又被称为无梁殿。
【作者简介】 真主雄鹰,职业旅游撰稿人、酒店体验师,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它需求请与作者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