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圣”指教徒朝拜圣地的宗教活动。
一直以来,对于朝圣在心中只是这种概念。
这世上的人,因为信仰的原因,对于某些人来说认为很神圣的行为,在另一些人眼里却是无法理解的,正是如此,听说过这本书很久了,但一直没有看过。
有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书友,曾多次推荐看这本书,说他被这本书深深地打动过,把这书推到一个很高位置,于是我翻开了这本书,这也翻开了我对朝圣正确的理解历程。原来“朝圣”也可以是一项具有重大的道德或灵性意义的旅程或探寻,它是一个人前往自己信仰的圣地或其它重要地点的旅程。
《一个人的朝圣》(The unlikely pilgrimage of Harold Fry)是英国女作家蕾秋·乔伊斯所著,内容其实与宗教朝圣无多大关系,叙述的是主人公哈罗德收到了一封信,为了一个愿望而一个人上路,历经87天,从英国的南部徒步走了627英里到英国的北部,如此而已。主人公用回忆来丈量自己走过的路,讲的是对自己心灵深处的“朝圣”!
主人公哈罗德一份工作做了45年,勤恳谦逊,独善其身,从来就没有周游列国,没有另谋高就等等念头,既无朋友,也无敌人,如愿地退了休。他就是一个习惯了周遭一切的、习惯了自己生活一切的退休老人,就是一个在婚姻中麻木,一个在社会中画地为牢的人。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收到曾经真心对待过自己的朋友告知病重的来信,他在往邮局投递回信的路上,来了一场连行李都没有收拾的、说走就走的徒步旅行。
人生还没有过完一半的我,看着哈罗德的生活,嗅到了自己的味道。现实社会中太多的人,因为家庭、因为责任、因为生活压力把应当充满奇思妙想的生活过成了一成不变的严肃日子。一翻开这本书很快就被带了进去,就像哈罗德碰到加油站女孩一样,让我开始“去接受一些你不了解的东西,去争取、去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一些事情。”
对一个退休的老人来讲,在完全没有丝毫准备的情况下开始徒步旅行,根本就是不可能的(unlikely)。身体状况、孤独感以及对按部就班生活的习惯,给旅行的一开始就带来了犹豫,甚至是后悔的情绪!但是哈罗德内心告诉自己:“如果现在回家,哪怕是找出地图查看一下,就永远不可能成行!”万事开头难,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曾经信誓旦旦、攻略满满,可一遇到或一想到困难、挫折就偃旗息鼓,落荒而逃。类似情况使多少人出师未捷身先死,我们是否也要学会如哈罗德一般,想着不做就会承受遗憾的决心,才会对自己狠一点!
行进的途中,哈罗德碰到了各式各样的人,其真诚的态度、知足的心态、和蔼的形象以及那坚定而那遥不可及的目标,使得这些人敬佩他、祝福他、帮助他、仰视他,每个人对他敞开了心扉,正是因为这些人,哈罗德在一个人孤独的行进中,观看着别人,思考着自己,用回忆来丈量的前进的道路,经历过迷茫、坚定、快乐、世俗、收获等阶段,完成自己心灵的朝圣。
这是一本适合一个人思考的书,是一本会让你的内心跟书上的文字碰撞的书,透过字里行间,通过哈罗的朝圣之旅,让我读懂了人生的许多东西,一个人的时候,可以静下来看看自己的内心,看看别人。
人都是一样的,都在生活的不易中沉浮。
每个人都与众不同,但没有人让人感觉特别奇怪的,表面上看似平凡不过的生活,实际上却遮掩着这么多的黑暗和磨难,每个人的生活都很难!通过哈罗德的内心,看到了这世上有许多人每天做的是就是不断将一只脚放到另一只脚的前面,日子久了,生活便显得平淡无奇了,我们见过的每一个陌生人虽然都是独特的,却又都是一样的,这就是生活的两难。通过哈罗德的内心,看到了人们那种不为人道的孤独感,看到了需要付出简直不为人道的努力来扮演“正常”,每天都要装,还要装的稀松平常。
懂得自己需要的是什么,什么时候也不晚。
人生可以有好几个起点,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开始。有时你以为自己已经展开了新的一页,实际是哪个却可能只是重复以前的步伐,我们需要直面自己的内心,只要知道自己寻找的是什么,就往往能从身边随手拈来。“年轻时,看见我们这个年纪的人,觉得自己的生活一定会是井井有条的,从来没有想到六十三岁时会是这个混乱样子”,不要怕改变,不要看到有人做一些你没有做过的事,就忙不迭说那是不可能的!多少人的一生是为了那些没有做过的事而痛悔不已,哈罗德用他的行动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也给了年纪还不算老的我一面镜子,让我去直面自己的内心。
人的相处,给予和接受都是一种馈赠,既需要谦逊,也需要勇气。
生活中、婚姻中越是亲近的人,越是相处得久的人,我们越容易忽视,爱情、亲情甚至友情中,最后好像不断否定对方成为人们之间唯一可以做的事。总觉得对方做的不够好,从没有想过自己做的够好吗?我们放大了给予,我们又习惯了接受,我们用习惯、用喜好、用情绪化的猜测去理解亲近的人,我们缺的正是有个安静的角落去静静地聆听所爱之人的内心和自己的内心。
现实生活中,哈罗德的朝圣之旅我们完成不来,但找个角落来一场自己心灵的朝圣,应该会获益良多!